• 14阅读
  • 0回复

一次成功的尝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一次成功的尝试
沈天佑
在看完了北影《红楼梦》这部长达13个小时的影片后,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传达出了小说《红楼梦》不同凡响的独特韵味。
首先它通过一系列绚烂多彩的画面向观众展现出了一个时代、社会大悲剧所蕴含着的丰富、深邃的内涵。
《红楼梦》所包容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不是人们一下能认识清楚的,需要再三的咀嚼和体会。小说反映的这个时代、社会的大悲剧,其内容之广且深,含蕴的丰富、复杂是中外文学史上所罕见。这个大悲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以致彻底败落,更有一系列美丽、聪明、纯洁可爱的青年女子的惨遭不幸,还有作为小说中心事件的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鲁迅在谈到悲剧特征时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艺术效果,也正体现在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引起人们感情的强烈震动,使他们在悲哀、痛苦之中得到美的熏陶,起到陶冶、净化心灵的作用。电影在反映这个大悲剧方面是比较成功的,韵味很足,可以说整个电影笼罩在一派悲剧的氛围之中,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这种气氛越发浓烈。电影这种艺术处理是和小说的精神实质相吻合的。
这次电影的编导是采用了高鹗后四十回的续书,在我看来这是很明智的。尽管后四十回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曹氏八十回后原稿“迷失”的情况下,相对地说,高鹗的续书是好的。长期以来,后四十回已经受住了时间和群众的考验,成了当前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续书中关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以及与此相紧密关连的“黛玉之死”,尽管它们不一定符合曹氏原意,但写得很深刻,富有社会内容,客观的艺术效果也是很好的。电影采纳这些描写,对反映小说强烈的悲剧基调是很有利的。
其次,电影较好地展示了《红楼梦》小说现实与浪漫相结合,“虚与实”相引发的艺术风格。有人曾说过《红楼梦》是一部诗意小说,又说《红楼梦》是部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小说,这些说法都有它一定道理。《红楼梦》的确不是一味地写实,其中有不少“虚”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描写。如在小说的前五回里就有关于宝、黛来历的神话故事和一僧一道富有神秘色彩的行踪以及太虚幻境及众仙子的虚无缥缈的活动等等,这些描写在作品里有它特殊的地位,其中蕴藏着作者深邃的艺术构思,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它们与后来大量的、细腻的现实描写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不了解它们的含义,也就不能真切地领会《红楼梦》的真谛,这次电影编导对此认识较清楚,不惜拿出相当篇幅去表现这些,尽管有些观众在电影开头一看了这些“虚”的浪漫的形象并不理解,甚至认为“多余”,但当看完整个电影之后,就会体会编导的一片苦心,认识到这是完整地体现《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所不可缺少的。
再次,电影在再现小说众多人物的个性特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之多、人物典型性之高是中外小说中所少见的。这些人物不是扁平型的,具有多侧面、多层次、浑圆型的特征。性格中相互矛盾着的侧面往往被和谐一致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形象显得特别的丰满、真切、感人。以宝钗说,她出众的美丽,非凡的聪明,渊博的知识和不凡的才干不能不叫人钦羡;同时她的世故、虚假以致冷酷,对权势者的巴结、奉迎和对封建伦理思想的忠诚又不能不令人生厌,这些不同性格侧面竟能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至于王熙凤的性格就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极端的贪婪、阴险、狠毒和不择手段;同时又那样的聪明、美丽、富有才干和风趣逗人。《红楼梦》这种人物个性的丰富、复杂,给了电影的人物塑造带来了很大困难,任何强调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都会使形象走样。这次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对《红楼梦》人物的特性了解很深,在扮演拍摄过程中又认真研究,悉心体会,反复琢磨,因此人物形象都比较真实,没有出现明显的失真,其中有的形象如贾母、刘姥姥等演得特别成功,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然电影也还存在着某些不足。譬如在反映这个社会大悲剧方面,对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固然表现很突出、很充分,但相对地说,对一系列可敬、可爱的青年女子的一个个地惨遭不幸,即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则反映得不够具体,不够强烈,从而在表现“美的毁灭”这点上,似乎还差点劲。
《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青年女子占了很大比重,小说中有关大观园这个女儿国的活动场面特别多,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女孩子,无论是小姐还是丫环,她们多是豆蔻年华,活泼天真。这就要求在演员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尽量年轻些,以便更好地展示出她们天真烂漫的风格。现在,电影的编导似乎过分地强调要名演员,相对地却忽略了年龄这一因素,这也该算是个小小的失误。
如何通过音乐曲调去充分展示《红楼梦》雅致、抒情和富有哲理内涵这一特征很重要,像小说里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和大量的诗词歌赋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效能,如给它们配上恰当的音乐,穿插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之中,必将会收到极妙的效果,可惜导演对此似乎没有给以高度重视,从而影响了影片抒情性的更充分的发挥。
  编者按:北京电影制片厂最近拍摄完成了6部8集系列电影《红楼梦》,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本刊特邀请部分红楼梦研究专家、电影评论家就该片进行笔谈,现先发表其中3篇。其余将陆续发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