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改编者的选择——看系列影片《红楼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改编者的选择
——看系列影片《红楼梦》
余倩
看了系列影片《红楼梦》,觉得电影领域不但年轻一代,而且还有老一代执著人生和艺术的创作者仍在跋涉,在硬挺着前进——新时期电影取得的不同于过去时代、不可妄自菲薄的成就,也正是和这样年轻年老的艺术家的艰苦跋涉不可分开的——如果没有一种执著人生和艺术的硬挺精神,现在谁还会那样“傻气”,去拍摄《红楼梦》,去自讨苦吃呢?
这是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力求在银幕忠实、完整体现《红楼梦》的一种新的尝试。除少数章节外,原小说为人熟知的许多精采段落或场面,都有相当考究的表现。太虚幻境等非现实描写,也都推上了银幕。没有轻易摒弃高鹗续本,尽量保留和曹雪芹原意相通部分,看来还是影片创作者完成“红楼”悲剧结局的目前可能的最佳选择(其实另起炉灶,未必能比高鹗续本更高明)。而6部8集影片越到后来越能吸引观众,也正是由于高鹗续本提供了宝钗出嫁、黛玉焚稿断痴情、贾母哭黛和祭天等一系列闪光和动人的银幕艺术表现的依据。人物命运和人物行动的环境变化的描写表现,也和小说基本一致。演员都在尽量接近角色,尽量贴近历史。一些人物形象也都比较真实感人。贾母的形象,则是这个人物在影视艺术中出现的最有贵族文化气质,也最有深度和最有说服力者。因为这是《红楼梦》在影视艺术中从未有过的比较完整、比较忠实的表现,所以让人感到新鲜。
而影片让人感受最深的,还在环境气氛的表现。布景和道具特别讲究,包括室内各种陈设都是一丝不苟,严格注意了时代的规定情景。也没有时下影视作品常见的表现过去富贵人家,不是穷措大摆阔,便是暴发户的金碧辉煌;却于凝重淡雅中见高贵,让人相信这才真是贾府那种“诗礼簪缨之族”的气派。许多场景都有富于民族特色的诗情画意,并适应和延伸了人物的性格习性和心理状态,让人领略了那个充满了或贵、或贱、或情、或痴的少男少女们的欢乐与苦恼、希望与幻灭的富于诗情的大观园世界。秦可卿出殡和元妃省亲,都是盛极一时的豪华场面,却又或于丧仪的隆重排场显示出荒唐而带喜剧的意味;或于皇家荣华气派渗透了正常人性和人情被扭曲或禁锢的幽愤和悲凉。影片始终都有一种悲剧气氛。这都有助于揭示小说原著原意,并让人感到历史的真实,也感到一种相当典雅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
然而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把《红楼梦》这种世所罕见的古典文学巨著改编成电影而无任何遗憾,恐怕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这样的电影艺术家。
6部8集的篇幅够长了,创作者似乎可以挥洒自如了。然而银幕出现的人与事,却给人有些局促,有些时断时续或缺乏来龙去脉,甚至还多少有些蜻蜓点水的印象。没有看过《红楼梦》小说的观众,难免没有欣赏的障碍。也许篇幅再长些,情形会更好些;但也难免不出现一些困难。因为力求完整表现原著,涉及面必较广泛;虽然仍须有所取舍,而所取又是精采段落,毕竟人多事杂难于每人每事都有清楚交代(现在影片如果不打字幕,观众连贾氏三姊妹都分不清楚)。而原著精华又在日常生活的事体情理的描写;便有大事,也着眼于世态人情的细微末节。在银幕欲作集中表现,难免忽视一些深入实质的人情细节,便有可能缺乏了灵气。小说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联系之紧密,也仿佛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所取舍而无恰当弥合,便会影响情节的畅通和形象的完整。而影片的爱情主线,也因此不够连贯,也不够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发展及内心世界的描写,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小说原著多以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若全按原著表现,银幕便会语言成灾(现在影片的语言也似乎过多)。这只能另找相应的银幕动作表现,并对语言加以精简。而曹雪芹使用语言之精确,几乎不容更改。贾宝玉大受鞭笞之后,林黛玉去看他。小说写她满面泪光,气噎喉堵,半天方抽抽噎噎说出“你可都改了罢”,数字即深入了灵魂。银幕上的林黛玉,在这里不过多说了两句话,却让人感到失之千里。这种缺陷还不是绝无仅有。而主要人物的形象总觉得有些失神,似乎也和这种语言的缺陷不无一些关系。
曹雪芹笔下的太虚幻境,不仅是总揽全书的象征概括,同时也是血泪凝成的、毕其“半生潦倒之罪”的人生感受的诗的升华。拍摄《红楼梦》而不见这种非现实描写部分,总觉得遗憾。现在影片有了这部分表现,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却也不无一些遗憾之感。这也有电影手段表现的难处。像那个灵河岸上绛珠草还泪的动人故事,就难作有效的银幕造型表现。影片结尾成了绛珠仙子的林黛玉向贾宝玉说:“我在凡间一世,以所有眼泪,酬报了你灌溉之情。”这种表现没有任何感染力,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对这突如其来的“灌溉之情”也会感到茫然不解。而让人们直接看到一棵绛色的灵芝,虽有黛玉形象的比拟,也难于唤起更多联想。文学描写和电影造型的作用毕竟不同。在文学描写是美妙的东西,化作电影造型表现不一定就很美妙。整个太虚幻境的银幕表现,似有戏曲意味。也许这是创作者对于这种文学的虚幻描写所作的一种探索性银幕表现。而过于戏曲化的结果,却显得有些简单。
虽然有这些遗憾——世界上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作品,似乎还少见没有遗憾的——从这6部8集系列片,却可以见到《红楼梦》在银幕体现的新的进展和新的水平。而且和原著有差距的电影改编作品,也可能是优秀的艺术品。我以为系列片《红楼梦》,就是一种难得的优秀电影艺术品。
《红楼梦》的时代已成遥远的过去了,《红楼梦》里那些少男少女的形象却和我们相当亲近。总导演谢铁骊“希望影片能将观众带到那遥远的过去,从封建制度下的人物命运中获得感受,引起思考”。我以为这希望不会落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