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喜讯捎给中南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喜讯捎给中南海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杨凤山 刘海民
去年8月12日,世界灾难史上添了震颤人心的一笔:黄岛油火。
那场雷击引起的大火,烧了整整104个小时。灾情牵动着中南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打电话询问灾情和灭火情况,李鹏总理亲临火灾现场视察,部署灭火救灾工作……
一年前,我们来到这里,眼前是一片惨景。墙倾圯颓,100多家企业因灾停产,海产养殖场被毁,胶州湾海水被大面积污染……到处传诵着扑火的人们和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日历刚好翻过一年。我们重访故地,眼前的景象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昔日的焦黑变成了满眼的新绿,废墟上矗立起一座新城,除了留作纪念以警后人的几株烧焦的小树外,哪里还有大灾变的影子!
我们心中的问号拉直成了大大的惊叹号。
许多职工表达同一个心愿:“给中南海捎个信吧,讲讲黄岛的今天,让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黑色血液奔突畅流
一年前,我们曾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油库老罐区的一片焦土上踟躇。从废墟里飘出的缕缕残烟,在我们心头蒙上难以飘散的阴影。今天,老罐区5个油罐爆炸燃烧后留下的偌大罐坑,已经荡然无存。最初被雷击起火的5号罐址上,耸立起了一排崭新的建筑。1号、2号和3号油罐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小型公园。这块宽78米、长162米的空间,有假山长廊、小桥流水,还有楼台亭阁、茵茵绿地。3号罐北侧路,新建了一座双层四角的飞檐亭,这里是烈士们献身的地方,很快将会矗立起一座英雄纪念碑。
在沸腾的工地上,油库的建设者们不时向我们讲起恢复生产时动人心弦的幕幕情景:
老罐区5个油罐起火后,为了确保胜利油田至黄岛200多公里的油路不凝管,他们临时启用了尚未完全竣工的新罐区的设备,大火扑灭前输油管线就开通了。
油库的136名干部职工咬着牙,顽强地修整破败的家园。油库的几位领导干部住在生产区,昼夜领着职工拚命干。
在那些日日夜夜,油库的干部职工为把损失夺回来,4班3倒变成了3班3倒。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叫苦。老工人徐子森救火时受了重伤,伤未痊愈就跑回工地。检查油罐是个很危险的活,雨天里他总在那20多米高的油罐上爬上爬下,检查浮顶罐排水情况。他说:“不豁上命干就愧对死去的烈士。”
翻翻油库的纪录,谁都会说这里度过了一个了不起的年头,人们一边恢复家园,一边确保完成输油任务。
据统计,火后的一年间,黄岛油库共装出油轮320艘,输油量达到1200多万吨。胜利油田的一半原油从黄岛的这条海上通道输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与油库工人并肩作战的是黄岛油港工人,他们一手缚火龙,一手抓生产,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那样大的火灾面前,生产只中断了5天。去年8月17日17点35分,黄岛油港的生产就宣告恢复了。
到今年8月,全港完成吞吐量1258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黄岛油港在火灾之后出现一大奇迹:输油能力不是萎缩了,而是大大增强了。油港的一、二期工程合计输油能力已达3000万吨,“黑色血液”在这里奔突畅流,这里已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出功能齐全的中转油港。
    不熄的救火精神
重访黄岛,我们最深的印象是,近10万黄岛人身上依然奔腾着一种不熄的救火精神,它已化作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
在那场生与死的较量中,黄岛人冲得上、打得响,全力以赴地拚搏,毫无保留地奉献。火一灭,黄岛区委和区政府就带领全区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区委书记王论诚、区长程绍田说得爽快:我们要用救火精神整治我们的家园。对区委提出的不向国家伸手要钱,不给国家多添麻烦的号召,大家热烈响应。
100多家因灾停产的企业,火灾后10天左右就全部恢复了运转,各行各业不但没有要求减任务,还纷纷订出了双增双节措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各个角落如火如荼地搞了起来。
这是一项艰难的起飞。党员和干部都是好样的领头雁。
12公里长的黄辛公路,因没有钱而中断了施工,公路站站长刘韬再干脆几天几夜熬在工地,带着一伙人搞义务劳动。后来,各行各业都用义务劳动来支援修路。到去年11月底公路按期通了车。
黄岛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刘昌法被人称为“拚命三郎”。一年来,他带着工人早起晚归,硬是苦苦地干了一年,清污2万多立方米,为黄岛的环境建设立了大功。
黄岛镇前湾村距油库最近,受灾也最厉害。当时,全村500多户,家家的玻璃被震碎,房子出现了裂缝,村里16个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些人的心凉了。
村党支部书记高学奕和全村47名党员主动站了出来,领着大伙重新搭台唱戏。如今,村里生产比一年前更红火。
灾后一年间,黄岛人在黄岛的发展史上大书了一笔。
今年上半年,黄岛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
    充满诱惑的新城
灾后的黄岛,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港有城,城以港兴”。黄岛油港和正在建设中的前湾新港加起来,超过了青岛港原有的吞吐能力。近期可达4000多万吨,远期为7000万吨,等于目前两个青岛港的吞吐量。随着胶州湾西岸港口的兴建,一座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离黄岛镇10里之遥,又崛起了另一座新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它的年龄比黄岛区更年轻。在这里,五年前的蓝图、模盘,已化为一座略见雏型的工业卫星城,高耸的大厦,纵横交错的交通干线,鳞次栉比的建筑群,组成不同功能的开发小区。到目前,开发区已批准和签订三资企业和内联项目130多个,合同投资总额8亿多元,开工投产企业80多个,去年工业总产值达2.18亿元。
开发区建立起来,这个过去连庄稼都不长的荒岛,生产出了许多工业品,有的已远销国外。
最近,青岛市委又提出了建设黄岛新经济区的宏伟构想:新经济区以青岛老市区为经济后盾,以前湾港为交通依托,以黄岛地区为地域基础,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发展龙头,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工业为主导,工贸结合,农渔、旅游、金融、房地产、科研教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据有关方面估计,20年后,黄岛作为一座中等规模的现代城市将屹立于胶州湾西岸,与东岸的青岛老市区拥抱着胶州湾,组成太平洋西岸的一颗灿烂明珠——大青岛。
新的一年,黄岛区和开发区工业产值将实现6亿元,出口创汇将达4000万美元。有人为黄岛题词:“黄出于青而胜于青”。人们深信,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灾后的黄岛,已经振起了奋飞的翅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