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全国伦理学理论讨论会述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3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伦理学理论讨论会述要
中国伦理学学会在庆祝建会十周年之际,于1990年7月16日至20日,在长春市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伦理学理论讨论会。与会代表就近些年的一些伦理道德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1、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与会同志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背景,总结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十年伦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三个背景,即改革开放、反“左”防“左”和商品经济。就改革开放而言,没有十年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十年的伦理学的发展,而十年伦理学,也尽心尽力在为改革开放创造社会主义道德的条件。在对待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伦理学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就反“左”防“左”而言,正是借助于全国范围内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大潮,伦理学在中国才获得了新生。但是,这些年,伦理学界也确实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情况,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伦理学领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观点。就商品经济而言,伦理学界在把握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方面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对商品经济的负作用,尤其是对货币拜物教——“一切向钱看”的负作用估计不足的情况。
正是基于对伦理学十年发展的上述认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会同志认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与会同志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问题,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问题。
2、关于价值导向。
与会同志认为,决不应低估了价值导向的实践意义,而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又居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这几年,伦理道德领域内价值导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集中归结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歧和争论。必须看到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必须看到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血肉关系。因此,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实际上预示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为个人主义正名,不但不能从总体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问题,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剧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的相互认同,已在我们社会中造成了巨大危害。根据这个思路,与会同志还广泛讨论了价值导向的具体涵义问题。
3、关于道德的本质。
与会同志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即从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方面去揭示道德的本质,而不能从人的主观的、天生的理性,从人的本能、欲望冲动中去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当然表现为一种规范性与约束性,但这决不是对个人欲望的“消极防范”,更不是封建禁欲主义,而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对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客观必然性制约,是社会整体利益即人们的共同利益对个人利益、个人欲望的一种客观要求和价值导向。经过分辨的道德主体性的概念是可以接受的。道德的主体并不只是个人,更不是孤独、抽象的个人,道德的主体性的最深刻内涵,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
4、关于道德文化的继承。
与会同志认为,是否真正地反封建道德糟粕,并不在于是否彻底否定过去的道德文化史。中国的道德历史中,并不只是糟粕,而是同样包含着许多优秀的遗产。是否要继承这些遗产,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好恶,而是取决于国家发展的需要。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不等于民族虚无主义,这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备受痛苦之后反省出来的教训,中国作为努力谋求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对待西方道德文化,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走全盘西化的路,也不能拒绝吸收一切优秀的、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道德思想,但前提必须能够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价值的方向,防止帝国主义利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渗透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  (夏伟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