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喀什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

  喀什风情
王学孝
人们在翻览中国地图时,目光绝少能扫瞄到这里。今人对她是陌生的。即使对她影绰有点印象,也总是同神秘和荒漠相连。
她就是喀什,我国最西部边陲、悠久古老的一座城市。西倚帕米尔高原,东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北京时差将近3小时。古可上溯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时,她就诞生了。她仿佛是嵌在雪山与瀚海之间的一颗碧绿晶莹的玉石。
“到新疆不去喀什,等于没到新疆!”新疆朋友诱劝我。
乌鲁木齐距喀什,相当于北京至上海,3000里,空程一个半小时。飞机飞越天山、戈壁,透过片片白云,映入眼帘的是疏勒河和柯孜勒河如两条玉带绕绿莹。时值割麦栽稻季节,田畴阡陌,星罗棋布,金灿玉绿,似织锦缎。鳞次栉比的楼宇屋舍,掩映在丛荫中。
汽车穿市而过。高高的白杨沿柏油路周遭屏障着古城。蓊郁苍劲的元冠榆以她特有的风姿伫立于笔直宽阔的市街两侧,与街心花池争奇斗妍的玫瑰,勾勒出一幅彩色绚丽的泼墨画。边塞古城久已不闻驼铃声,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骡马或毛驴“的士”。尤其身着艳丽连衣裙的维族妇女乘坐于上,骏马飞奔,铃声清脆,流光溢彩,灿若云锦。近年,喀什对外开放,外来游客猛增,尽管已不见丝路驼队,但能乘一乘花盖毛驴“的士”,也是满惬意的,别有一番情趣。
雄峙市中心的艾提尕大清真寺,是一座富有浓烈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黄砖砌墙的寺门塔楼,巍然高耸,宏伟壮丽,古朴肃穆。寺院内白杨参天,桑榆繁茂,池水清冽,宽畅幽雅。那天,我们进得寺去,见三五穆斯林正在祈祷礼拜。向导兼翻译阿不都热合曼告诉我们,每逢伊斯兰盛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常有数万人来做乃玛孜!这时,艾提尕广场也变作欢乐的海洋。
艾提尕广场左侧是一溜排开的民族风味小吃摊点:馕、拉面、烤肉包、烤肉串。食者济济。可能与气候水土有关,这里的面粉含糖分、面筋特多,做出拉面来,味佳,有嚼头儿。有谁能想到9月北京亚运会还将能吃到来自帕米尔高原的面粉呢!
无数风味餐点背后,横卧着一条五彩巨龙——“香港巴扎”(贸易市场,莫如叫它“丝路巴扎”更确些,亦更富魅力),甬巷宽二三米,逶迤四五百米。这是个丝绸长廊、锦缎的世界。一幢幢木龛货架上,梯次陈列着彩绸锦缎,展挂于门脸的绢纱绫罗,飘飞欢舞,与身着“爱丽丝”彩裙逛巴扎的维族姑娘,交相辉映。
寻觅丝绸之路踪迹是我多年的梦想。十多年前我曾到过敦煌,从石窟壁画瞥见古丝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情状,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得一窥其痕迹。如今,在喀什“丝路巴扎”重现了她当年的丰采。自然,比之昔日丝路通衢要更繁盛多了,不仅有当地丝绸,中原丝绸,苏杭丝绸,还有日本、印巴以至南亚、西亚等域外锦绸,而且较之国货毫无逊色。
这无疑是个缩影。开放国门,中外交流,逾千年而不衰,它象征着人类进步、发展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幼时读史,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班超胡地驻防30载。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历千难万险,返归时翻越葱岭,途经疏勒。在喀什,千古佳话今犹传。
世代生息于喀什的维吾尔人民,淳朴古风今犹在。对此,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张非同志了。他16岁进疆,任职喀什市委书记15年,他与维吾尔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喀什不大,20万居民,两千年沧桑,40年巨变,他耳闻目染,会于身心。他是道地的喀什通。我与他开玩笑:你真可谓是超班超了。
他带我们走街串巷,寻觅40年前的喀什。靠他的指点,几处古城旧貌依稀可辨。弄巷狭窄并排三四人行走已觉壅塞,虽经翻修,居屋依然是“黄土为墙四面齐,数椽如砥覆新泥”。昔日,只要下个把钟头雨,就得抗涝救灾。不过,这样的年头毕竟不多。年降雨量二三十毫米,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几百毫米,降雨不足蒸发量一个零头。张非去年已调任地委宣传部长,但喀什人们心目中“张书记”的形象并未消逝。他走到哪里,都能时不时耳闻“张书记”的亲昵招呼声。此时,他把右手按在胸前,身体向前微倾:撒拉买里孔木(你好)!他的维语同汉语一样讲得那么流畅,他看维文报告不用翻译。小巷人家仿佛都是他相处亲密的邻里。
“维吾尔人民淳朴敦厚,很重感情,你为他办一件好事,他会记你一辈子。”走出哈尼沙叶莎家门,张非又给我们讲了一些动人的故事。
喀什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疏勒乐和舞蹈就名满长安,而今还流行于当地。今日,到处可以欣赏到的“十二木卡姆”乐曲和“赛乃姆”舞蹈,不依然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极其鲜艳的花朵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