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浙江到安徽,再到江苏,一些农民反映手中没有很多钱;花了种地的,紧了过日子的,花了盖房的,没了娶媳妇的。他们说:钱少就得算计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4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浙江到安徽,再到江苏,一些农民反映手中没有很多钱;花了种地的,紧了过日子的,花了盖房的,没了娶媳妇的。他们说:
钱少就得算计花
范识宇
最近下乡调查,发现农民花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方,他们算计得很细。是农民多年的旧消费观念未改吗?不是!从浙江到安徽,再到江苏,一些农民反映手中没有很多钱!他们直截了当地说,钱要多了,当然啥都敢买,可钱少了,就得算计着花,要不然,花了种地的钱,紧了过日子的钱;花了盖房的钱,没了娶媳妇的钱。
只有了解了农民如何算计花,商业部门才能有的放矢,对农村市场做出恰如其分的安排。据调查,这种“算计花”具体有几种表现形式。先卖后买,这既是农村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农民手中钱少所决定的。江苏省江宁县供销社的老主任张明远向记者介绍:江苏江宁县每人种1亩地,每亩收粮550公斤。一个5口人的普通农户,年收粮2750公斤,扣除种籽粮、饲料粮、口粮,每人按375公斤计,还剩875公斤可卖掉,即可转化为货币收入。而这875公斤中大部分是合同定购部分,即可卖到20元/50公斤,只有少部分可上市卖议价,即50元/50公斤。最后卖粮年收入不过500元。一般农户总要留足两年用粮,以备不测。这500元还未扣除生产前垫付的化肥、农药、电、农业税、管理费、机耕费等项支出,每人平均也要100元,实际500元也所剩无几。加上养猪、养鸡、养鸭等一般家庭副业收入,一年纯收入不过1000元,人均200元。这1000元要安排明年生产所需,至少扣除一半,还要吃穿住用等项生活所需。正是这种情况,迫使大部分农民只能算计着花这点儿有限的钱。
安徽省供销社的同志在与记者交谈时,一语道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当年农产品收购价低了或出现卖粮难,农民购买力也就成问题,算计花的消费方式也就特别明显。安徽南陵县和芜湖县目前农民手中各有上亿斤粮没卖掉,稻谷价从去年每公斤0.90元至1.00元下降到今年0.58元至0.72元;肥西县农民反映,去年50公斤稻谷换125公斤碳铵,今年只换75公斤。农民舍不得卖。粮卖不掉,钱来不了,消费立即受影响,连生产都无法安排。江苏江宁县今年碳铵少销12300吨,农药、化肥压库都在千吨、万吨以上,农用物资销路成了大问题。江宁县去年批准建房3000多户,今年只有1000户。
农村娶媳妇、盖房可谓两件大事。过去,逢有此事的农户,宁可不吃不穿,也要急火火地提前两年做准备。如今东西有的是,该吃的吃,该穿的穿,至于娶媳妇、盖房,慢慢把钱攒起来,到时再办事。他们算计,还是这么合适,啥也不误。今儿把砖瓦沙石买了堆着,到盖房时也许价儿低了呢?砖瓦要碎了呢?今儿把娶媳妇的物件都买齐了,娶时要不时兴了呢?那不还得花钱啊!
总之,在农民手中钱不多的情况下,农民“算计花”的消费方式是正常的。盲目过高估计农民的购买力以及不切实际地大规模向农村市场组织不对路的商品,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支出水平、消费方式与其收入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在农村,农民买了的,是该买的,而没买的,则是不该买的。农民在算计着花钱,商业部门也要学会算计着卖货了。(原载《中国商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