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天山深处鱼水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天山深处鱼水情
胥金章 杨士利
驻守在天山深处的炮兵某部官兵,与各族群众朝夕相处,结下鱼水情谊。
天山深处的哈萨克族牧民哈斯木算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他曾是新疆第一个牧业合作社主任,3次赴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由于旧观念的束缚,他长期认为卖马奶不吉利,家里自产的马奶就是整桶倒掉,也不肯出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驻地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登门向老人宣讲党的富民政策,把老人请到乌鲁木齐市最大的自由市场参观。当老人思想通了以后,官兵们又帮助老人在风景旅游区建起了鲜奶供应点。哈斯木老人每年仅卖马奶一项收入就达2000多元。现在,他逢人就乐呵呵地说:“是解放军帮助我走上了致富路。”
部队驻地是贫瘠的山区,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官兵们虽然想了许多办法,但收效甚微。正当干部战士犯愁时,驻地附近被誉为“养鸡大王”的回族老人马国祥赶来了。他帮助子弟兵盖鸡舍,配饲料,还把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饲养员。一天早晨,马大爷听说连队的几百只小鸡打起蔫来,就直奔连队鸡场。他从口袋掏出药,一边往鸡舍里撒,一边对饲养员说:“小伙子,没事啦”。第二天,几百只小鸡全好了。现在,这个连队每年养鸡收入达5000多元。
这个部队的驻地到乌鲁木齐,原是一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简易公路。为解决群众的行路难,部队官兵顶烈日,战严寒,开山劈路。干部战士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每人挖土20多立方米。修路期间,某连连长李洋连续接到了3封父亲病危的电报。他挥泪给家里写了封信,寄了些钱,含着悲痛战斗在工地上。经过苦战,官兵们修筑柏油路、简易公路200多公里,方便了各族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