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施光南的艺术道路——写在“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开幕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4
第8版(副刊)
专栏:

  施光南的艺术道路
——写在“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开幕之际
高占祥
“施光南声乐作品音乐会”从8月22日起在北京举行。这一天正是施光南的生日,他要是还在,整50岁了。这次音乐会不仅是对一位听众所热爱的音乐家最好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一次重新认识施光南作品的机会。
记得4月19日,当我得知光南突患脑溢血的消息后,便匆匆赶往医院。他已处于弥留状态。我无论如何也止不住悲痛的泪水,脱口说出久已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话:“好人品,好作品。”后来我在许多报刊上又见到大量有关光南去世的报道和文章,称他是时代的歌手。还有群众来信说:“这些天,机关里、家里,到处掀起了‘施光南话题’。一个音乐家,能在许多普通人中掀起波澜,足见他是属于人民的。”实际上,许多人,包括文艺界的同行们,并不熟悉施光南本人,但只要一提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等歌曲,却很少有人不知道的。
施光南的音乐艺术总是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这首先是由于光南有着明确的时代责任感。他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年月,也正是人民奋起抗争的时代。他的父母都是革命者。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既有旧中国深重的苦难,更有新中国屹立的欢欣。因此在他青年时期创作的歌曲中,几乎都是以歌颂党为主题的。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仍用欢乐的情怀和跳跃的音符谱写出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女中音独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四人帮”垮台后,他的《祝酒歌》竟成为一个时代的颂歌,而《在希望的田野上》则反映了新时期到来后人民对未来幸福的期待。他的作品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旋律,可以说,时代性奠定了施光南艺术道路的基础。
施光南的音乐艺术总是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光南的作品有时具有很高的技巧水平,特别是在两部大歌剧《伤逝》与《屈原》的创作中,他运用了许多很新的技法,但他所运用的音乐素材,他所创作的音乐旋律和他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却出自于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民族性构成了施光南艺术道路的特色。
施光南的音乐艺术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受人民的爱戴,主要是他的作品代表并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意愿往往不是理性的阐述,而是真情的抒发。光南生前有一个独特的创作追求,叫做:“艺术歌曲通俗化,通俗歌曲艺术化。”就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他那格调很高的作品得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便是他苦苦追求的回报。可见,群众性是施光南艺术道路的灵魂。
光南热爱群众,有许多朋友,特别是有许多青年朋友。在他的同行朋友中,虽见解各有不同,却都能做到知心。有一批知名的歌唱家便是因演唱他的作品得到他的培养而被听众认可的。这次音乐会集中了许多优秀的作家、编导、指挥、美工和歌唱家,其中有他的挚友,也有他的学生,甚至有与光南并不相识、只是慕名而来又不计报酬的“志愿”者。从音乐会的强大阵容和充实的曲目中,也显示了光南的人品。
光南无愧时代歌手的美称,施光南的艺术道路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道路,愿这条道路能成为更多的艺术家的前进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