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文人经商”在上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人经商”在上海
一年前,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开办的酒家在上海新华路上开业。一时间,这里人喧车鸣,热闹非凡。但前不久,记者来到酒家,正值午餐时,却见门可罗雀。酒家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们,贷款80万元办起的酒家(包括酒店、酒吧、卡拉OK),从开张的第二个月起,就月月亏损,难以为继。
近几年,为数不少的作家、演员、学者等“文化人”纷纷卷入经商的大潮。到去年底,上海宣传、文化界已办起76家公司,拥有数以百计的舞厅、音乐茶座、餐厅、书画社、艺术培训班、招待所等等。
这些匆忙“下海”的文人,求成心切,又不懂经营,效果往往不佳。某酒家工作人员去工商局注册时,负责登记的同志问:你们是全民还是集体。答曰:我们也不懂什么好。上海越剧院的越友公司烤鸡部,听信中间人游说,借贷几十万元,与一个体养鸡场联营,谁知投进了倒闭养鸡户的无底洞,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文人经商热在上海兴起时,社科界的各个学会颇为热心,凡有报告上来,市社联一般都予批准。而对各种咨询部和公司的经营管理,如何发展,不再过问。于是,出现了“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曾孙”的恶性循环。市社联下属的某历史研究会有一《大江南北》杂志社,杂志社办起读者服务部,服务部派生出书画社,书画社再派生出养鸽场、牛蛙场。人们戏称“五代同堂”,其中财务上违反规定,自立门户,副业收入不是用于补文,而落入个人腰包的事时有发生。       
 (8月8日《采风报》张景媛 赵兰英文 陆惟鑫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