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我国古人的胎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人的胎教
胎教在我国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子》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胎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周以后,胎教在我国逐渐普及,并由历代医家撰书医典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归纳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谨寝室,就是节制、戒绝性生活。同时说明,妊娠晚期的性活动对胎儿发育及母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二、戒淫声,即指淫乱不洁之声,包括各种噪声。与之相对应的,是听诗书之声,琴瑟之乐,用和美的声音陶冶孕妇的感情,影响胎儿,使其养成平和、优美的性格和品德。
三、杜邪色,即指淫邪、异常的视觉对象,如丑恶之物、异类鸟兽、操干动戈、打架斗殴、射杀生灵等。与之相对的,是用美好的物象来影响孕妇和胎儿,如“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见贤人君子圣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使胎儿形成庄严奇伟的形象、高尚纯正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
四、正言行,孕妇“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所生之子才会贤明、端正。
古代医典认为,妇女怀孕三月,胎儿开始形成,但“禀质未定”,此时胎儿有相当的可塑性。这一论述为胎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7月27日《美报》孙通武文、梁伟伯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