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重视宏观层次的集约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6
第2版(经济)
专栏:实现我国工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9)

  重视宏观层次的集约化
陈耀
我国工业的集约化,我认为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努力。微观上着重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低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以及低经济效益等问题;宏观上则主要是克服“重复建设”、“分散布局”这一顽症。相对而言,后者问题较为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大,也很容易被忽视。
改革开放10年,我国工业获得高速增长,其中很大成分是靠增加相同产品的引进,扩展相同产品的区域分布取得的。比如,全国汽车生产厂家已达130余个,几乎覆盖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区,而汽车年产万辆的企业还不足20家;机械、电子等价高利大的加工组装项目各地竞相上马,使得地区工业结构出现严重趋同化。由于有限资金(包括外汇)的分散使用及能源、原材料、技术力量等制约,建成投产的许多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集约化程度普遍低下,国民经济丧失地区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双重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中央政府调控能力的减弱,而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为基本内容的地方分权改革以后,又未相应建立起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因此,实现宏观层次的工业集约化,现阶段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的集中度,确保国家投资的主导地位;
二是对地方建设项目和引进项目要严格审批程序;
三是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套的区域产业政策,即根据各地区特点和优势,规划并引导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运用一系列政策手段,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使不同行业和产品在不同地区适当集聚,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协作秩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