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十年建设十年飞跃——来自深圳经济特区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5
第1版(要闻)
专栏:

  十年建设十年飞跃
——来自深圳经济特区的报告
本报记者 王楚
深圳!崛起在祖国的南疆。一开始,它就向人们展示出极大的挑战。
1979年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深地震撼着中国的南疆——广东。被唤醒的希望与社会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的反差,使千百万广东人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南疆落后,中国落伍了。
在这一历史现实面前,一切真诚希望中国迅速强大的人们无不在沉思、探寻,能不能探索出一条路子,加快振兴经济的步伐?“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特区’”,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千百万广东人民的愿望,给予高度的评价和支持: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把两种社会制度的“竞赛场”,毅然推进到联结大陆和香港的交叉点——深圳,在这里创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经济特区。
十年寒暑,十年爬坡,深圳不负众望。
昔日的边陲荒滩小镇,如今已是一座新型外向型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经济产生了飞跃。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预算内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48.3%、24.9%、69.2%、59.8%高速递增,去年分别达到97.8亿、5600元、214.5亿、18.77亿元。十年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82.53亿元。竣工面积2206万平方米。开发新城区61平方公里,能源、交通、电讯、供水、排污等建设初具规模。“一夜崛起之城”,这曾是美国人发出的惊叹。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实属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所罕见。
“奥妙”在哪里呢?
深圳特区创办不久便出现了“深圳热”,仅对1988年、1989年两年统计,深圳接待了来自不同国度的宾朋7118名,从国家元首到学者、新闻记者,带着不同目的和各种不同问题,访问、探寻……。
“深圳是中国的‘窗口’,同时,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验场’”。
的确,十年建设,十年实验,十年飞跃。深圳工业产值、出口总值平均每年以69.2%、72.5%递增,去年分别达到116亿元、21.74亿美元。1988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深圳时说,“你们社会主义怎么走,没有实验室不行。深圳就是实验室。”这位总理还预言:深圳这条路子成功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也就成功了。
深圳的经济发展路子怎么走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策呢?百万特区人在思索!
“深圳是‘实验室’,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这是从全国格局而定的。对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必须大胆引进,敢于筛选,勇于试验。对僵化的传统经济模式,就是要坚决打破。”“探索!试验!移植!”
特区建设从何起步?当时,决策者们面对现实。在通往香港的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一带,搬山填地,先行开发。但罗湖一带年年暴雨成灾。填高罗湖地,需要总土方量80多万立方米。决定一出,指责纷纭,什么“将大把钞票抛进湖里”等。但是,1980年7月27日夜的一场暴雨,坚定了决策者们先行开发罗湖的决心。齐腰深的水,香港旅客不得不卷起裤腿在粪便浮起的车站中穿过。此景,令人羞愧。不久,挖土机、推土机开动了……,如今,罗湖广厦林立,说明当时决策正确。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全国特区工作会议决定,特区从过去铺摊子、打基础转到压基建、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但是,犹如“脱缰野马”的深圳基建,如何收缰?!市委一班人呕心沥血,把百万人思想统一起来,按经济规律办事,坚决执行中央决策。四年过去了,人们蓦然回首,惊喜发现,没有1986年整顿治理,就没有今天的发展速度。深圳是个新建城市,要有较大的投入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上下内外经济关系的协调、承受能力和效益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特区实际,不断对经济进行调整,避免经济上大起大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日益改善配套的投资环境,使深圳外引内联取得可喜成就。十年来,全市共与外商签订各种协议合同6922项,协议投资55.9亿美元,实际投资27.9亿美元。三资企业2585家,“三来一补”企业5000多家,内联企业3900多家,形成了深圳外向型经济格局。官方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深圳工业出口产值为6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4%;出口的工业产品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3%,其中,深圳产品在出口总产值所占比例已达63%。300多家企业出口创汇已达100万美元以上。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商品有40多种,远销45个国家和地区。
深圳充分发挥了“窗口”作用。仅对近四年不完全统计,全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项目500多项,经过消化、创新,向内地移植达100多项。深圳自己研究开发成功并转移内地产品、技术达59项,其中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四年中,为内地进口和代理进口技术设备、关键部件、元器件总值达10亿多美元。十年里,为内地培养了现代管理人才和熟练操作工人5万多人。安排内地70多万人就业,汇往内地劳务费达40多亿人民币。
深圳走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给百多万深圳人带来了希望和信心,给一切真诚关心中国现代化命运的人,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沙头角一个镇,当年许多人非法越境到香港,如今返乡安居乐业者就有400余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六年前,邓小平对深圳作出了肯定。前年3月,彭真视察深圳,临走时对深圳人民说:“我到这里来主要是找点信心的。深圳特区发展路子是成功的,在这里,找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的确,信心与希望在深圳得到体现!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