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沈阳冶炼厂铜鼓风炉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9-01
第2版()
专栏:

沈阳冶炼厂铜鼓风炉的改革
本报记者 林沫
这里讲一个沈阳冶炼厂改革铜鼓风炉的故事。这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苏联同志无私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迅速地改进与提高生产的技术。这样的速度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但这里也说明:要想更迅速地前进,还必须在工人中进行深入的教育工作,克服工人中某些保守思想,使他们以更高的主人翁的自觉来学习与创造先进经验。
一、炉子需要改革
今年春季,沈阳冶炼厂遇到一个严重问题:全厂要在一九五二年完成更大的增产节约任务,但铜鼓风炉赶不上要求,接连影响到真吹炉和焙烧炉也不能正常工作。原来铜鼓风炉是按照日本留下来的老办法操作的,只能炼“富矿”,不能炼“贫矿”,因为“贫矿”含的硫多,鼓风炉的脱硫率达不到要求。但这些“贫矿”含的金、银却特别多,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别说增产,连铜、金、银三项原定的任务也完不成了。从今后发展上看,全国的工业建设正迫切需要更多的铜,“富矿”不够,“贫矿”也必须大量开采。而在冶炼厂,却堆积着大批“贫矿”不能下炉子,这还能行吗?冶炼厂从上到下人人都为这事焦心,铜鼓风炉的工友和技术人员一天围着炉子打转。什么办法都使上了,炉子还是不听话。
正当这时候,苏联专家崑德拉索夫来到了。他一连几天找大家谈话,仔细查看炉子。他拿铁棍挑起流出的铜水看了,知道炉子烧得不好,矽酸在炉子里没有起到应有的化学反应。崑德拉索夫在铜炉上工作过十八年,他看看炼出的铜,就能知道它所含的各种成分。最后他提出,要彻底解决脱硫率的问题,必须取消过去日本人留下的在风口打煤的老办法。
二、老的成规怎样保留下来的?
原来日本人烧这座炉子的时候,要用六个工人日夜守住通风口,每隔五分钟从风口上一次煤。这办法不只是浪费人力,更坏的是经常开动风口要损失很多风;因通风、打煤不均匀,影响到炉子里边氧化作用不良,脱硫率不高。但当时是只挑含铜最多的“富矿”炼,炉子烧得再差也可以炼得出;同时用工人从风口打煤,还可以将就着少烧些焦炭,反正中国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解放后,由于许多人还有保守思想,害怕困难,这办法就被保留下来了。
早在一九四九年,铜炉风口组有个名叫白立明的青年工人,就曾试着要取消“风口煤”。他当时感到“风口煤”有三大坏处:工人干活太累;容易出工伤——不是被风口吹出的煤块打伤脸,就是被风闸碰伤头;更讨厌的是炉子一出故障,就归究到风口操作不良。白立明曾听到有的技术人员说,炉子烧得好坏,不在乎风口打煤,主要是看焦炭加得是否适当,通风是否良好。他还看到有一个技术员在看风口的时候,坐在那里很安闲,半点钟打一次煤,炉子也不出毛病。他就想:风口是不是可以干脆不打煤呢?但是,他既没有取得技术人员的帮助,也没有敢向行政上建议,甚至连一般工友也不敢让知道,他就和另外一个工友偷偷干起来了。他们试着逐渐延长打煤的时间,从五分钟打一次到十分钟、二十分钟一直到两三个钟头打一次,炉子还是照样烧着。最后是四个钟头打一次,从一个风口扩大到四个风口。但是,因为缺乏其他方面的配合,炉子突然出了毛病。领导方面也没有研究其中道理,就再不许这么“胡干”了。
一九五零年,厂里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正式提出要取消“风口煤”。但这时连领导干部带技术人员都没有打通思想。他们既没有准备,也没有动员,就由厂长下命令给熔炼部主任,主任下命令给股长,股长告诉风口组的一个班长说:“上级说了,要取消‘风口煤’,由你们班作试验,有什么问题向上级汇报。”班长想问问怎么作,抬头一看,股长已经不见了。工友们把煤铲一撂,一连四个钟头没打煤,炉子里把水套烧坏了。部里一听出了事故,就赶紧下命令停止试验。有些人说:“明明不行,偏要试验,非等出了事才死心!”
两次试验失败,更助长了职工的保守思想。这回听说又要取消“风口煤”,很多人嘴里不说,心里自然满是怀疑。风口组的工友还害怕取消“风口煤”之后自己这门技术吃不开了,生活要受影响。技术人员虽然从理论上知道风口不打煤的好处,但觉得那是另外一种炉子。如今要改变,恐怕得根本改修炉子。
三、领导干部的决心
但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这一次却不同了。冶炼厂的上级领导机关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已经批判了某些技术人员的资产阶级观点,树立了坚决学习苏联先进技术的思想。局里向厂里的干部说:“有苏联专家的指导,你们就大胆干,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就一定能成功!”厂长一开始就向大家宣布:“这次取消‘风口煤’不是试验,而是一定要这样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部和股的领导同志们从炉子的历史、目前的情况及将来的发展、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向大家进行解说。苏联专家给技术人员和工友上课,从技术上分析“风口煤”为什么可以取消,取消后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操作。凡是想到的、应作的准备工作都作了,大家都怀着一致的信心:这次一定会成功,再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四、失败和动摇
四月二十一日早晨一点钟,风口停止打煤了,但没有及时调整风压,风进去之后就一股劲往上吹。这股风把矿石吹起来,连炉口都冒起了红火,工人不停地进料也压它不住,料进去就被烧化,沾在炉壁上了。一直到上午八点钟苏联专家来了,才把风压降低。这时风虽不再那么吹了,炉壁上结的炉块却越来越多,工友们不停地打也打不完。到第二天夜里,炉子的熔化能力已经很小,加进料去很久很久也不往下降,里边逐渐黑下来。人们吵着:“炉子快要死了!”有的人发生动摇,有的人提出要从风口打煤来救炉子,连有些党员和团员也不坚定了。最后还是从风口打进煤去,暂时把炉子救了下来。怎么办呢?取消“风口煤”,炉子要死;恢复“风口煤”,炉子却又活了。
四月二十三日,厂长召集了干部会,苏联专家崑德拉索夫在会上分析了技术上失败的原因,说明了改正的办法,鼓励大家绝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他说:技术改革好比闹革命,闹革命能闹到半路就撩下算了吗?人们一想:是呵,中国人民闹革命不是经过多次失败才成功的吗!接着,崑德拉索夫从技术操作上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第二天又重新开始了。
五、有专家帮助还得自己动脑筋
这次专家亲自在炉子上指导大家操作,这天炉子平平安安地过去了,风口不加煤炉子也照样工作了。但是,每到专家不在的时候,炉子就又出毛病。“能让专家日夜守着大家、代替大家来工作吗?”当然不能,中国的工人阶级必须学习和创造出一套办法来掌握自己的机器啊!
五月间,全东北区的工人开展了大规模的找窍门和推广先进经验的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这里的工人。股里决定先推广乙班进料组的经验,因为乙班在苏联专家直接帮助下工作得最好。过去风口打煤的时候,炉子的好坏大半决定于风口组的操作,现在则主要决定于进料了。技术员把进料的工友提出的三十多个窍门,总结出五项进料的方法,写出贴在休息室里,号召甲班和丙班的工友学习。
六、“老落后”瞧不起先进经验
一提向乙班学习,甲班副班长胡岐山就头一个不服气,他说:“什么五大法、六大法的,看我老胡拿两手给他们看看!”胡岐山在这炉子上工作得最久,受旧社会的毒害也深。解放后老脑筋一直转不过来,所以有人叫他“老落后”。胡岐山和本班进料组长韩宪臣去看乙班表演进料操作时,嘴里说是学习先进经验,但两个眼睛只在挑毛病。韩宪臣看了一阵,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奥妙的地方。乙班有些工友看着胡岐山那样子,心里不耐烦,加上进料组组长曹明柱也有几分私心,教得也就不热心。双方都不热心,乙班的经验自然不能推广。
七、青年团员李景和的学习、创造和改革的成功
这时成绩最差的是丙班,原因是丙班的骨干分子对找窍门和学习先进经验不大重视。后来经过党内、团内和行政方面的不断批评、教育,大家的脑筋活动起来了。最后决定李景和与金生两人每天提前两个钟头上班,到乙班去学习。
李景和站在炉口边,看着乙班一次一次地进料。但看来看去,实在也看不出和自己班里现在干的有什么大不同。后来他又找乙班进料组副组长胡振德谈。胡振德虽平常对工作确实很用心,但他摸到好方法就自己使用,要他讲他也讲不上来。李景和费劲地和他谈了很久,也没谈出什么窍门,心想这三个钟头又算白报消了。但这时李景和一留心,却看见胡振德在别人装过料之后,自己又用铁锹将剩下的碎料一锹一锹贴着炉壁添进去。他问老胡为什么这样干,老胡说:“这样炉边就不会上火了。”李景和被这一句话提醒了,他照老胡背上打了一拳说:
“哈哈,原来你们是这么干的呀!”他飞快地跑回去了。
原来,“炉边上火,用碎料压”这个办法,胡振德也只是有时见炉子烧得不对了,就这么干它一下,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经验;技术员在总结乙班的进料经验时,也没有把这点总结进去。但对李景和来说,这点却很重要。原来在丙班工作时,炉壁上老结炉块。李景和也知道这是炉边上了火,但只是在风口那里找毛病,怎么也找不出办法。这次看老胡这么干,他恍然大悟了。他从炉子上跑下来时,想起过去技术员也讲过,说炉边上火和料面(即炉内矿料的表面)太平有关系。现在看到老胡把碎料添在边上,边上高了,就可以压住边上不上火,这和技术员讲的是一个道理。后来他又想起去年铅炉上的劳动模范华本仁创造了锅底形进料法,使铅炉的生产大大提高,这种进料的方法也就是使料面边上高,中间凹。铜炉的炉口不是圆的,料面虽然不能成锅底形,但从边上到中间也可以形成一个斜坡,是不是可以搞成一个坡形的进料法呢?他把这个思想先和两班班长陈在仁、车间工会主席肇普英他们谈了,以后又和技术员谈。技术员回去查了书,又去找局里来的一个工程师谈了,当天下午厂里就批准他们试验。他们接连试验了三班,炉子再也没有从前的毛病了。炼出的冰铜,量和质都超过其他两班。苏联专家来看了,也说这办法好,但他认为完全使用铁锹装料太累,他又帮助大家改用矿车装,只要掌握好翻车的角度和距离,矿料就可以贴炉边下去,使料面成为坡形。这样干比原先的办法省力,又使进料的速度提高了两倍。
八、铜鼓风炉的新生
厂里肯定了“坡形进料法”是一条好经验,决定要在甲、乙两班推广。过去甲班不肯学习乙班的经验,这次却算他们学习得最快。原来甲班副班长胡岐山和进料组长韩宪臣上次因不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股里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批评。韩宪臣是青年团员,团里也开会对他进行了教育。这次他听说要学习丙班的经验,就首先在组里开会动员,检讨了自己过去的错误态度,使大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动员好了,他就去请李景和来介绍经验。李景和看到甲班热烈欢迎他,便满心高兴地一边给大家讲,一边实际作给大家看,反反复复地一连搞了两个多钟头。李景和头上冒着热气,最后虚心地说,这办法也并不是他们丙班创造出来的,这是他们参观了乙班的作法,加上技术员、工程师和苏联专家的帮助,大家参考、研究出来的,今后还要大家继续改进。
李景和走后,韩宪臣向大家说:“同志们,咱们要是不好好学习,不用说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毛主席,连咱们自己也对不起了!”这时,胡岐山也被感动了。他说:“对,我今后再要不学习、不进步,就没脸见人了,大家拿眼睛看着我吧!”原来胡岐山在受到股里的批评时,心里还是不服气。后来股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接连几天轮流找他谈话,通过他过去所受的痛苦和压迫来启发他的阶级觉悟,班里韩宪臣又具体帮助他,他开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今天李景和的热忱帮助和大家的热情学习,使他又进了一步。
甲班的班长、组长和工友们都下决心学习新的进料方法,不过一个星期就学会了。
总计在五月份的找窍门运动中,铜炉上的工友共提出了一百多个窍门,经技术人员初步归纳、总结为“进料五大法”和“风口七项处理法”。在推广过程中经过补充和修改,最后经全体职工研究、讨论,订出了新的操作规程。现在,工友们已经按照新的规程进行操作,旧的一套已经死亡了。铜鼓风炉在中国工人阶级手里新生了。铜炉的脱硫率从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已经接近了苏联的标准,再也不怕“贫矿”和“难矿”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