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青春,伴着圣火燃烧——记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做贡献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校园生活

  青春,伴着圣火燃烧
——记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做贡献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胜春 新华社记者 江钱峰 王蔚
为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大学生们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汗水:
直接参加亚运会建筑工地义务劳动的首都高校大学生已达10万人次。
有20万人参加的第十一届亚运会青少年义务服务总队,仅在今年3至6月短短4个月里就清理、绿化场地45万平方米,在亚运村及周围种树100万株,栽花100万株,在义务服务总队中首都大学生就占了1/5。
700多名女大学生将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第五场《体坛英姿》中塑造中国运动健儿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形象……
    校园里,年轻的心在跳动
今年年初,成立亚运义务服务总队大学支队的消息传出,平静的大学校园立刻沸腾起来了。
在西郊清华园,156个团支部集体递交了申请书,报名人数达4500多人。
大学生们的心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在中国是第一次,这是显示我们国家形象的时候,为它贡献一份薄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给各体育代表团当翻译的500多名同学,不但白天要工作,晚上不管代表团活动到多晚,他们都得陪同到底,并且,吃住还要自己解决,条件相当艰苦。但各学校的报名人数仍远远超过了分配到的名额。北京大学东语系虽然只分配到50多个名额,但全系200多名同学全都报了名。
今年3月一个周末的晚上,北京医科大学学生会组织了一场为亚运会募捐的舞会,一下子吸引了1200多人参加。
这一形式后来为很多学校所效仿: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向亚运会捐款2000余元;
中国人民大学捐款1600元;
北京大学一位同学把当月的助学金全数寄到了亚运会集资部,没有留下姓名;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86级刘文是大学生中为亚运会捐款的“第一大户”,她将四年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全部奖学金1000元捐献了出来……
    是机会,也是课堂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班的9位同学和他们的老师共同承担了一项任务: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设计拳击馆。大学生们暗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国内技术所能达到的一座新颖优美的体育馆,为中华民族增光。”
然而,要想超越国内外已有的体育建筑模式谈何容易!一个个方案出来了,又一个个被他们自己否决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老师和学生们心急如焚。他们天天泡在专用教室里工作。饿了,冲袋方便面吃;累了,趴在图板上睡会儿。
一天,学生张工忽然想起了家中的八仙桌:如果把四个角折起——八面形、大空间、大跨度,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1988年12月,亚运会拳击馆竣工了。苏联莫斯科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体育保健建筑经营管理局局长斯坦科夫参观后,十分赞赏,要求立即和设计者、施工负责人面谈,想在莫斯科建一个同样的体育馆。不久前的一天下午,记者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团委办公室,刚刚从工人体育场赶来的计算机系的刘春成热情地迎上来说:“我今天上午已给另几位同学发了信,他们一会儿就到。”果然,不一会儿,龚文胜、王庆华等同学都来了。他们有的是从丰台体育中心来的,有的从海淀体育馆、拳击馆来的。记者很诧异:“你们离得这么远,怎么半天就收到信了?”刘春成笑着解释说:“我发的是电子邮件。就是在计算机终端上发出一封信,所有场馆的计算机终端上都可以收到。”这套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就是他们参与设计的。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11位同学参加了亚运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今年4月下旬,这11位同学被安排到各场馆负责计算机操作工作。王庆华说:“我们一方面搞项目设计,一方面做毕业设计。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在计算机使用方面的收获很大。”
如果把亚运会当作一个课堂,那么期终考试即在眼前:9月22日至10月7日,他们的“毕业设计”是否合格,将受到实践的严格检验。
    莘莘学子情 拳拳报国心
目前,15所高校与国家体操、足球、排球队建立了长期联谊关系。大学生们把他们对祖国的一腔深情,融入为亚运会所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中。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火炬台施工现场,我们遇见了刚刚从包头钢铁学院毕业、才上班工作4天的大学生成城。他正和工人们一起光着膀子在火炬台储油罐旁忙着手里的活儿。在学校,他为亚运会募过捐、买过奖券,但觉得像这样直接在亚运会工地上一展身手更带劲,更何况正在建筑安装的火炬台又是他父亲设计的。这位火炬台设计者成秉仕的儿子,厚厚的近视眼镜片后面闪耀着自豪的目光。
参观过亚运村的人都不会忘记亚运村南端那幢豪华、气派的乳白色建筑“五洲大酒店”。每当看到这雄伟的建筑,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的大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在心中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于隆。他们忘不了他曾在这个建筑工地上一同洒下过汗水。
于隆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他身患绝症,曾两次住院动手术。去年9月,当学校组织第一批大学生到亚运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时,这位来自河北的大学生拉住团委书记的手恳切地说:“让我也去吧!我们毕业班的学生虽然赶不上看亚运会了,但我们也想为它洒点汗水,留点纪念。”团委书记、老师、同学们拗不过他,满足了他的要求。
据于隆的同学回忆,那天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是搬运五洲大酒店的电缆。这位平常走上四层楼上课都要中途休息几次、身体非常虚弱的同窗好友,那天却和大家一样,整整干了一天。休息时,他们相约,如果酒店盖成后,毕业前大家一定要到这里合个影,留作纪念。如今,五洲大酒店已经拔地而起,在静候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嘉宾,但曾为它洒下汗水的于隆同学没来得及合影,就永远地告别了他的同学、老师和他所热爱的祖国……
首都的大学生,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