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五公村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五公村的故事
蒋清泉 杨淑强 贾跃平 韩志刚
50年代,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出了个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五年前,耿长锁同志辞世了,如今的一些年轻村干部是怎样继承老耿遗志的呢?请看这几个顺手拾来的小故事。
干部要多干公事
今年3月8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五公村的干部们像往常一样,早饭后,自动集中到村办公室里,听村支书张满囤分配任务:“捧菊,你继续了解计划生育的情况;徐村,你去一队,解决宅基地纠纷问题;我和大舵、元久一块儿去深县段家佐,给咱村的人们换点棉花种。”
一年365天,除了麦收、秋种、春节各放10天假外,五公村的干部天天都这样。每天不到八点钟,他们就开始为村民们办事了,个人有事的都请假。村民们说:“比国家干部上班还准哩,一天也不误。”
五公村的干部同其它村的干部一样,也承包了集体的地,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私事,但那只能一早一晚、“头上尾下”去干。只要一有公事,治虫的放下小喷雾器,送粪的放下小拖拉机……赶紧到办公室去。在五公村,干部们为公事而误私事的事,村民们会给你说上一大堆。去年7月3日,正是治棉蚜虫的关键时刻,村支委、人称“虫子怕”的周元久一大早就大声广播:“请大家注意,棉田里有了棉蚜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的话十分灵,家家户户都听,只有支书张满囤例外。他昨天接到电报,要他今天务必赶到天津,商量办厂的事。有人劝他说:“你的俩孩子都在外地上班,妻子又对农药过敏,还是先治了虫子,晚一两天再出门吧!”满囤说:“不能把大家的事误了。”结果,一个投资120万元的村办工厂建成了,满囤家的棉花地却遭了灾,所收无几。
“老习惯”不能改
五公村确实变了:几年来,村里先后建起了油脂化工厂、合线厂、油棉厂、丝织厂、色织厂。五公村办集体企业,先后组织成18家联合体、380多个个体户,全村80%以上的户都亦工亦农,可说是“家家有工人,处处闻机声”。去年,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了800公斤,比1983年增长了112公斤。工农业总产值由187万元增长到723万元;纯收入由130万元增到230万元。集体富了,个人富了,可老社长耿长锁那种克勤克俭、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始终没变。
前年冬天,副支书李忠信和村支委李占国进天津市办事。天津色织公司设备科长黄俊民,是五公邻村人,愿帮家乡办个色织厂。那天,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俩同黄俊民谈好业务后,又累又饿,多想找个好旅馆,美美地睡上一觉啊。可他俩走过一座座豪华惹人的“旅客之家”,连步也没停。走得实在累了,就停在一家中型旅馆门前,一看住房牌价,最低的床位也得7元。两人摇摇头继续走,一直走了4里多路,才在一个利用体育场看台改建成的简易旅店里住下来。客房里没有电视,没有暖气,只有几张木板床。怎么吃饭呢?他俩跑到临街的个体饭摊上买了几个馒头和一包咸菜,就着热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旅店里有位河北老乡,见大名鼎鼎的五公村的干部出门办事这么“寒酸”,就不解地问:“谁不知你们村家大业大,怎么还心疼几个小钱?”一句话勾起了两位村干部的回忆,他们说,想当年,“老社长”耿长锁每次到县里开会,散会后别村的干部都聚到一起去下饭馆,他却领着五公村的干部们蹲在南墙根下,就着咸菜啃冷窝窝头。两人拍拍鼓鼓囊囊的腰包对那位河北老乡说:“咱有的是钱,但出门办事就是这么个老习惯。”
不躺在已有的荣誉上
早在五六十年代,五公村就在全国出了名,多次被党和国家及省、地、县授予荣誉称号。可如今五公村的办公室里却看不到一个五公村的镜匾和锦旗,只有县委奖给附近耿口村的一面“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锦旗挂在墙上。
说起来这里边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85年11月26日,“老社长”病逝后,村支部曾专门开过一次会,研究怎样发扬耿长锁等老一辈干部的优良传统。会上,支部委员李永利说:“这几年,咱村三天两头有人来参观,看了满墙的锦旗和镜匾都夸赞咱们一番。实际上,这些荣誉都是‘老社长’和前任干部们干的,咱们不能躺在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上干事业。不能靠老一辈的功劳簿给自己脸上抹粉。咱们的形象靠咱们自己树,咱们的历史咱们自己写,这样才不会钻进荣誉的迷雾里。”大家都觉得这个意见对。就在那一年,五公村被评为县、镇文明单位,发给一块镜匾,这是“老社长”病逝后新班子获得的第一个荣誉称号。一些群众提议把新镜匾挂出来,干部们说:“村里的工作刚起步,今后的路还长着哩。”从那时起,这个村年年被评为县、镇先进单位,有几项工作还得到中央、省、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发给镜匾好几个、锦旗好几面,如今都放进柜子里。他们总觉得跟“老社长”的希望、群众的要求比,还差得远。每得一次荣誉,党支部一班人就找一次差距,几次派人到全国劳模甄春双、宋欣菇所在的深县段家佐、本县常安村去学习、取经。去年6月,五公村支部又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授旗时,村干部阴差阳错地把奖给耿口村的锦旗带回村。耿口村离五公村三里地。有人提议赶快把锦旗换回来,干部们不同意,说:“耿口村班子好,作风硬,干劲足,村风正,值得咱们好好学习。”于是,他们便把耿口村的锦旗端端正正地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作为激励自己的一面旗帜。外边参观的人来了,反而向客人津津乐道地介绍耿口村的经验。
五公村的干部时刻记着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