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理想·学习·磨练——和青年朋友谈成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0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理想·学习·磨练
——和青年朋友谈成才
杭州万向节总厂厂长 鲁冠球
我生长在农村里,读过8年书,当过代课老师,打过铁,修过自行车,办过工厂,当过车工、钳工、锻工……可以说是饱尝了人间的苦、辣、酸、甜……
从自己走过的路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事业的成功,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要刻苦学习,并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第三,要经过艰苦的磨练。当然这一切只有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理想,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上学时,我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当科学家、作家……但因为家里人多,劳力少,初中还没毕业,自己就去谋生了。原来的理想,成了“空中楼阁”。
踏上社会后,我更了解到生活的艰难严峻。但我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只是我的理想比较现实了,这就是如何求得生存,为生活找个出路。开始,我在县城做了三年打铁工,回家后,就想办粮食加工厂。一方面自己可以赚钱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农民。我筹集了三四千元资金,买来了脱壳机、轧麦机、碾粉机、电动机等机器设备,准备开业。但是因为这个合伙办的工厂在当时是“资本主义”的、“非法的”,结果半途夭折。我一下子欠了好几千元的债,弄得倾家荡产。我会做钳工就修理自行车、钢丝车,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但我仍抱有创办事业、摆脱贫困的理想。1964年,我和自己村里的几个农民一起合办了一爿农具修理厂,后来办成农机厂,我当了厂长。这时我的理想也提高了一步,不仅希望自己能挖掉穷根,还立志帮助村里的几个贫苦农民解决温饱问题。有了奋斗的目标,就会逼着自己去实现。我们千方百计寻找工厂的生存之路。1974年我们厂开始生产万向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3年,我在厂里试行改革,搞了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3年内产值和利润翻了两番。按合同规定,3年里我个人共可拿奖金44.9万元,但我都献给了集体。这样,工厂能有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大家也都能得到好处。
1984年我入了党,自己的理想又提高了一步。我的目标是,一方面要继续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争取在1995年实现两亿元,把我厂建设成为我国的万向节企业集团,为振兴我国农村经济,走出一条路子来。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刻苦学习,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学习技术。
我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停学做工了,担任领导职务以后,感到各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看各种书报、杂志。多年的努力,不但提高了思想水平,而且扩大了知识面。这个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目前无论工作多忙,每晚我都要安排一个多小时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如果一段时间放松了学习,信息不灵,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个瞎子、聋子一样。
我更注重在实践中学,在技术上做到一专多能。我是锻工出身,还学习过车工、钳工、铣工,所以各种工种都会一点。这样,在生产中才有发言权。有一回厂里要调整车工的工时定额,一位车工很不高兴地说:“这样高的指标,我干不了,要么请厂长自己来做做看。”我没有批评那个工人,而是自己上去做了一天,结果产量大大超过了定额指标。这一来,那个工人无话可说了。
我们工厂过去都凭经验管理,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现代化管理。1985年访问美国时同行告诉我,先进的技术弥补不了落后的管理,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这话很有道理。再说,引进设备和技术要外汇,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不必花外汇,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一直比较重视学习管理这门学问,还去浙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班旁听了现代管理的课程,学了就在工厂中试行。
“逆境出人才”,这话有一定道理。我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这对一个刚跨进社会的青年来说,打击是巨大的,但也使我从中知道了人生的艰难,受到了磨练。
合伙办厂失败,经济上的困难自不用讲,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嘲笑、挖苦、谩骂的情况比《珍珠塔》中“方卿见姑”时备受奚落的情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这一切不但没有使我消沉,反而更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办好工厂的决心。刚开始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时,一无图纸,二无样品,我们就往用户单位跑,想办法把图纸画好带回厂里试制。
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思想准备。1983年搞承包时,我以全部家产作抵押。工厂改革初见成效,厂里绝大多数人拥护,也有少数人反对,但我还是坚定地走下去。所以,我始终认为人应该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充满活力。这就是我的体会。
  (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党的十三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