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书苑桃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苑桃李情
晏国琪
在长沙,有一位老书法家蛰居于郊区一间农舍里,杜门谢客,潜心授徒。他的陋室里童稚之声不绝于耳;他们都是求教者,统称为“盛全弟子”。
老人就是书画家阳盛全(又名阳雪)。
近些年来,“盛全弟子”的作品轰动海内外。1988年全国“雏鹰杯”书法大赛,参赛作品两万余件,一等奖只30名,而“盛全弟子”竟占1/3——10名。彭玺去年才6岁,他3岁学书,两年多时间,共夺得全国和国际性大赛大奖19次。王虹、丁乐姐妹的作品在日本瑞浪市设有专门展室,日本教育代表团还专程到醴陵访问过这两位小姑娘。徐忠厚是1985年中日青少年书法展“最佳作品奖”获得者,应日本外务省之邀,1986年出访东瀛,时年仅9岁。陈俊是现年才7岁的小丫头,她也是3岁开始弄墨,现已获得国际国内大展大赛奖计42次,1989年8月“国际”“春笋杯”少儿作文书画创作大赛将唯一的一等奖授给了她。同时,世界书画家协会接收了这位年龄最小的会员。
阳老师的学生遍及湖南、江苏、贵州、陕西、河南、河北、内蒙、海南等,仅1981年以来,就正式收徒100多人。他们夺得全国大赛一、二、三等奖,金银铜牌奖,佳作奖,特等奖,中日青少年书展最佳奖达230余人次。省级以下奖励难以统计。
赫然的成绩引起了新闻界的密切关注,电视、报刊、摄影记者蜂拥而来。国内外有关“盛全弟子”的电视新闻多达30余条。专题片已拍《墨海新苗》、《王虹书法艺术》、《醴陵三少年》、《书画小姐妹》等。
弟子扬名,老师的知名度扶摇直上。慕名而来的采访者常常填门塞户。阳盛全便搬到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住,这里“泄密”了,他又移居市郊农民家里。笔者问他为什么“逃避”采访,他说:“身居闹市,难得心静;深山野处,能有大作。人说教师是蜡烛,蜡烛燃烧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
早在1952年,年方16岁的阳盛全在家乡醴陵创办了民校。两年后县政府授予他“优秀群师奖”。1957年,他的作品获湖南省首届美展一等奖,尔后当选为省美协常务理事和省文联委员。国庆十周年之际,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专题展出了“农民画家阳盛全作品”。那时,四面八方求教者纷至沓来,热血方刚的阳盛全主动担负了群众书画辅导工作,不但收徒于长沙,而且四处奔波讲学。
“文革”中阳盛全横遭无理泼污,高墙电网夺去了他才华横溢的13年,给他留下了满身病痛。至今,除了法律恢复了它的严肃外,阳盛全的诸如职务、工资、生活待遇等问题均未得到解决。但他不肯放弃未竟的事业,重新开始抱病讲学授徒。
“阳老师不要钱。”他的学生都这样说。阳老师非但不收学费,对于家庭拮据的工农子弟,还资助他们的笔墨纸砚,甚至连车票食宿都由他解囊。有人说:“当年孔夫子还收一串腊肉哩。”阳老师微笑说:“孔夫子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有教无类’,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我们只能望背,但我收徒还附加一条:选材重德。”
是的,阳老师不单传授书法技艺,而且很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他常跟他们讲古代学者、书法家的崇高品德、情操;也常带他们深入工农群众,培养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已匍伏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1989年11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授奖大会上,敬爱的康克清同志亲切询问了阳雪教书育人的情况后,紧紧握着他的手,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现在各地发出的请他任教、任指导、任顾问的聘书如同雪片,匆匆忙忙的岁月中,他的背影渐渐地勾曲了,但他仍在执着地追求着书画艺术,身旁簇拥着越来越多的“盛全弟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