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美学史研究的新收获——评介《中国美学思想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美学史研究的新收获
——评介《中国美学思想史》
周振甫
敏泽先生的《中国美学思想史》出版后,得到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约有150万字。未及细读,在这里只能做一些粗浅的评介。
先谈一下作者怎样著作这部书的。作者认为,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我国文化特点的历史研究;伟大的中华民族丰富的美学思想宝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珍品和骄傲,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珍品和骄傲,它与形成发展于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的西方美学史,各极其胜,各臻其妙,不可强分轩轾;美学研究的基点虽在美学本身,但离开了一个时代的物质的、精神气候的特点——审美创造活动的空间,来考察该时代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历史特点,是不可能的。这本书是这样通过中国文化特点来说明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色,显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对每一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讲它的文化特点的。如讲西周的“制礼作乐”,提出西周提倡“亲亲”和“尊尊”,认为“亲亲”反映着社会构成的宗法血缘关系;“尊尊”反映着社会构成的政治关系的原则;二者实质都是等级制度;为了巩固君权,他们给君权统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在六合之外,创造了一个冥冥主宰世界的自然神“上帝”、“天”。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奴隶制瓦解过程中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以及“学在官府”被新兴的私学部分地取代,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就为科学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准备了精神方面的条件。在描绘了这样的文化特点以后,作者结合青铜工艺,指出它从内容上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恐怖、森严的气氛,开始向自然界取材,形式上也逐渐摆脱了那种与其内容相称的粗犷、严谨、单调的艺术手法,而代之以轻巧、活泼、优美的形式。
由此作者形成了对我国基本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整体认识,即:以法自然的人与天协调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作者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及其历史演变的分析。如“风骨”,作者认为,以“风骨”评人,则是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盛极一时的产物。用它来评艺术,见于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所提出的“骨法,用笔是也!”在诗文评中,刘勰讲的“风骨”,这一美学范畴所要求的,是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强烈的感化力,并在文辞表现上应该精当挺拔。”即指出“风骨”一词的演变和在美学上的意义。又如“境界”,作者指出佛经翻译中普遍使用这个词,表述心之所能游履攀缘到的色相俱空的境地,即超越实界而进入空寂的色相俱灭的境界。艺术中的“境界”,不能离开实相,又不能止于实相,袭其形似,它需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或“离形得似”,绝不是形而下之象,即具体物象的怎样精细、忠实的描绘,这是不能给接受者以丰富的、无穷的想象余地,给人以深刻的精神的、哲理启示的;而应该是“象外”无穷的、形而上的道、哲理等等。境界的产生,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这确是一切有境界的好诗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点:是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完美的统一,作者讲“境界”,先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美学观点中讲,结合《文心雕龙·诠赋》中的“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来说,指出它总是物化之情与情化之物升华的结晶。也提到了唐代司空图《诗品》中的“超以象外”,后来又把“境界”放在唐代美学思想中讲,结合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这说明对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有所发展,给读者的是以美学概念在怎样的文化发展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发展的启示。
《中国美学思想史》还跟西方美学作出了比较。有阐发的比较,有异同的比较,有是非的评判。在讲“境界”里,作者说,“‘境界’即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第49页)意境或境界的创造,就其基本精神来说,就是要在情与景协调的感性的物象心灵化,而心灵也借助感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引黑格尔的话,就在于用来作阐发的。再像讲《易传》表现着天人应该谐调的精辟的思想,即《歌德谈话录》中所说的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从而又指出西方认为是否能够充分吸收东方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以突破西方机械世界观的框架及其社会构成,是一场关系到“文明能否生存下去”的,“真实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这即属于中西美学思想异同的比较,突出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又如讲王国维论《红楼梦》,用叔本华的悲剧说,引钱钟书先生的话来批评:“苟本叔本华之说,则宝、黛良缘虽就,而好逑渐成寇仇,‘冤家’终为怨耦,方是‘悲剧中之悲剧’。……盖自叔本华哲学言之,《红楼梦》未能穷理窟而掘道根;而自《红楼梦》小说言之,叔本华空扫万象,敛归一律,尝滴水知大海味,而不解观海之澜。夫《红楼梦》,佳著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互相阨。”作者在这里引钱先生说,对王国维评《红楼梦》作出了批评。
《中国美学思想史》在论述每一位美术思想家时,又贯彻了唯物的辩证观点。像论庄子,从积极方面说,是他从阴阳学说的观点出发,发展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对立变化的观点,提出了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重要问题,如时空的无限性等。从消极方面说,感到了一种无力、自悲感,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却进一步发展了老子充满辩证精神中的相对主义,走向绝对的相对而成为诡辩,并更加发展了老子的消极、虚无的思想。此书不仅对大的美学思想家作了深入细致的评价,还对不知名的美学思想家的论述也加搜采,给予阐发。如侠人(姓名不详)发表在《小说丛话》中的文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侠人认为小说可以自由地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与史传不同。作者认为,在我国美学思想史上,这一见解是前人不曾提出过的,富有识见的观点。此书既按照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问题,又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对孔子论仁,认为这是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美,对于铸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百经曲折坎坷而不屈,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紧要关头,总会有他的优秀儿女“杀身成仁”,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这一思想密不可分的;在西欧启蒙主义运动兴起时,孔子的思想曾被作为拥护人的理性旗帜,被当时的启蒙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书中对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给予西欧美学思想的影响,像上文所指出的,也是从世界美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立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