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寻找生活 寻找成功——农村外出打工者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0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找生活 寻找成功
——农村外出打工者一瞥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蒲立业
“这些人三年前刚来时,走进了五光十色的世界,感到很兴奋,总是吵吵嚷嚷,就是不愿工作。厂里为此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好好工作就开除。现在她们的工作效率已经赶上了香港的一些制衣厂。”记者在东莞市文华制衣厂采访时,厂长林秋这样对我们说。
王秀丽,是位已有3年厂龄、23岁的广西姑娘,如今已是厂里技术级别最高的缝纫工,每月工资270元。谁也想不到,来这里之前,她甚至没见过缝纫机。“是工厂给了我学习技术的机会。”她说。
已担任另一家工厂车间管理员的谢锴说:“这里和在家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有严格的纪律,同时也给了每一个人成功的机会,不论你来自哪里。”
据统计,在深圳约有30%的管理人员是由外来劳力担任的。
在深圳市郊宝安县外来的50多万劳力中,很多人同谢锴一样,把打工看作获取成功的机会。他们除了勤奋工作外,还惜时如金,努力学习掌握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之道。宝安县领导介绍,挤时间读书学习、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已在外来劳力中初步形成。他们之中很多人不满足短期打工、赚钱餬口的低水平生活,利用一切机会学本事、长才干。仅这个县横岗镇光学厂的外地工,就有50多人参加各类大学、函授学院的学习。
很多人通过到发达地区做工,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羽毛丰满了,又飞回家乡办工商企业和开发性农业。梅州市五华县近几年不少外出人员陆续回家办厂经商。仅周江镇1987年以来就有20多人回乡办企业,使镇办企业从原来的10家增加到18家。
凭着一双手出来打工、赚钱的庄户人,更多的则是通过一个包裹,一封家信,给家乡捎去远方儿女的拳拳深情。
年仅19岁的四川省泸县枝子园村姑娘毛家英,每个月开支后,都要来到她所在的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邮局,向老家寄钱。在邮局柜台前,她告诉记者,老家的5口人,全年收入2000多元,一大半是她寄去的。
每到星期日,许许多多的“毛家英”们便把邮局的柜台挤得水泄不通。“有时要排几十米的长队呢。”川德县一名邮局职工告诉我们说。
邮局不过是外来劳力传送劳动所得的一个渠道,很多钱是通过亲手携带或买东西送到家里的。即使这样,通过邮局的汇款数目依然大得惊人。仅据广东省东莞市邮局不完全统计,外来劳力每年通过邮局向各地汇款2亿元左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