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的激流中走向未来——谈毕四海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改革的激流中走向未来
  ——谈毕四海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
  谢明清
几年前,曾经出版过商业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商人》(三部曲)的山东作家毕四海,近年来把目光转向农村。他新近出版两部中短篇小说选中,大部分是写农村生活的,并在如何写好当前农村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毕四海农村题材的小说,把目光投向急剧变革中的各种人物。他反映农村生活,写农村改革,主要是写人,写各种各样的人在改革激流的冲击下,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难以想象的变化,以及随着这些变化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们性格上的差异。毕四海笔下的人物是农民,但又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农民,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齐鲁大地孟家庄的亚圣子孙。他们有孟氏家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因此,在他们身上有着封建思想、陈腐观念的残余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但是改革的激流冲击着也滋润着这块土地,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亚圣后裔,也必然带上时代的烙印。作家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写作家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和对比中,去揭示孟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枷锁对其子孙们的束缚和影响。《古月·今人》中的尚书爷八代子孙孟庆祯,在办耐火材料厂发家致富以后,因袭“树大招风,适可而止”的先圣遗训和家族内部倾轧鲸吞,最后竟重复了祖先们衰败没落的命运。“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一古一今的悲剧命运,令人颤抖警醒。《蛙鸣》中的德香爷、《家雀子楼春秋》中的槐爷等组成的“亚圣子孙人物系列”无不浸泡着伦理文化和精神负重。作家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传统观念与当代意识的撞击中去揭示这些人物的命运和心态,使作品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现实的鲜活感。
告别历史,走向未来,必须同陈腐的观念决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是毕四海在《石乡》中对新一代农民颇具特色的描写。土子从一个细皮嫩肉的书生,倍受熬煎,拜师学艺,变成一个强悍、坚韧的石料场的场长,并立志改变贫困落后的山村之后,一辈子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父亲害怕了。他看着老人驼成90度的背,心里好生悲凉:“爹爹今生今世是直不起腰来了。他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呀!”面对沉重的压力和威胁,土子不低头,不弯腰,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路:“要和别人争一争,比比高低”;“试试看吧,人活着就要敢试试看。”作者通过土子的形象,揭示了新一代农民与传统的守旧心理决裂的过程。他们一旦摆脱陈腐观念的羁绊和束缚,必将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时代的主人。土子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农村新人的成长,预示着农村改革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毕四海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农民传统心理变与不变的同时,还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进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人际关系。《驴庙》写的是“一桩怪案”:法律制服不了一位私设公堂、残害百姓的女支书。“她是一个精神网,牵连着那么多的权力,那么多的人物。”这位女支书是“蜂箱里的王蜂”,用金钱买到了人情和荣誉。善于权衡利弊、掂量轻重的县委上官书记,对这桩“怪案”做了不左不右的处理:原告晋升,被告官复原职。但这位“霸王性子”的女支书不领这个情,一回到村,就用“高音广播喇叭大骂了一个小时。”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上官书记这个“圆形人物,圆形领导”的艺术形象,批判了中庸之道、折衷主义、关系网、人情帐等处世哲学和不正之风对改革事业的干扰和危害,读者从中领悟到现实生活要比人们预料的复杂得多、严峻得多,改革的进程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除《蛙鸣》和《家雀子楼春秋》等作品,毕四海其他新作也比较好地把握了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写得相当精练含蓄,没有说教和枝蔓,只通过一些场景和细节的状写和揭示,就烘托出农村生活的真实氛围,表现了普通农民的心底和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艺品格。齐鲁大地决不会亏待作家的执著追求,辛勤劳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