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谈《中国新文学大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谈《中国新文学大系》
  江曾培
最近,我国出版界完成了一项重点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辑(1937—1949),计10卷20集,1300余万字。至此,在30年代由编辑家赵家璧发起并组织的、以出版大型选集的形式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按历史分期分辑进行整理、编选、评述、总结的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作家、编辑、学者的努力,已告胜利完成。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1917—1927),于1935至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收有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优秀成果,分理论、小说、散文、诗、戏剧等类,计10集,约50万字。鲁迅、茅盾、郁达夫、胡适等人参加编选并作导言。蔡元培作总序。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早的大型选集,出版后影响很大,蔡元培、茅盾等都殷切期望续编下去。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续编工作一直未能进行。70年代末,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优良传统,全面展示新文学的历史面貌,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新的繁荣,影印出版了“大系”的第一辑(1917—1927),并着手组织力量编纂第二辑(1927—1937)。第二辑的容量增加一倍,达20集,于80年代中期陆续问世,它集中体现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业绩,较之第一辑多了杂文集、报告文学集和电影集。随即又开始第三辑(1937—1949)的编纂,历时四五年,除《史料·索引》一集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外,其余19集于2月底一次推出,在文学界、读书界引起极大关注。
“大系”第三辑,选收了新文学“第三个十年”(实际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12年)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香港、台湾等地区发表的各类文学名家名作。以革命的、进步的作品为主导,同时兼收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编选者为了编选得当,几乎翻阅了此期所有的有关书籍与报刊。拿长篇小说来说,最后选定《骆驼祥子》、《腐蚀》、《呼兰河传》、《寒夜》、《围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6部,是在搜寻与重读了150多部长篇以后遴选出来的。这6部长篇,从不同的历史场面和生活角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流变,大致反映了那个时代长篇小说领域丰富多姿的思想追求与艺术追求。中篇小说集所收的20部作品,则是从近200部中篇小说中选出来的。它尽量顾及了不同地区、不同题材、不同生活领域的作品。风格与流派也是多样化的。有巴金的《憩园》、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徐訏的《鬼恋》这样新浪漫主义作品,有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这样七月小说派作品,也有张爱玲的《金锁记》这样类似意识流分析的作品,等等。杂文集收374篇作品,既注意了夏衍、唐弢、廖沫沙等世所公认的杂文大家的作品,也注意了不以杂文名世而在杂文创作方面卓有成效的作家作品。其他的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戏剧集、电影集,也都是这样选出的,因而使这部“大系”所选的作品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可以说,一册“大系”在手,这一时期的文学面貌尽收眼底。
为了显示史料价值,“大系”第三辑与第一、二辑一样,入选作品坚持用初版本。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选用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最初的发表稿。
“大系”第三辑各卷的“序”,如同第一、二辑一样,分别由当时有影响的前辈名家撰写。他们是:王瑶、康濯、沙汀、荒煤、洁泯、柯灵、廖沫沙、刘白羽、臧克家、陈白尘、张骏祥。各“序”的用力虽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说,“大系”所收的作品,因系当年初版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汁”,那么,“大系”的序,因体现着最新的文艺成果,又充溢着今天新鲜的“新汁”。这些序大多也将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篇章留传后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