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在求实之路上开拓前进——汕头经济特区十年发展轨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求实之路上开拓前进
——汕头经济特区十年发展轨迹
汕头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10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81年11月特区创办时,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1984年11月扩大为52.6平方公里,今年11月又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达23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体系。
10年来,汕头特区的工业产值平均每年以154.5%的速度增长;出口创汇平均每年以113%的速度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平均每年以48.5%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生产发展的生力军,这里,展现出中国特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汕头特区起步的时候,交通不便,能源奇缺,资金匮乏。1981年只能投入基建资金291万元。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求效益的方针,是特区的建设方针。他们从开始投资就想到回收,基建的速度、规模、效益尽可能地统一起来。在资金投向上,集中75%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在开发建设模式上,实行“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滚动式发展的方针,并采取大环境依托市区的做法,以较少的投入,较快地改善投资环境。10年来,汕头特区累计投入32.07亿元,产出37.56亿元,投入产出之比为1∶1.17。投入基建资金1984年起开始回收,至去年底累计回收10.2亿元,占国内投资总额的62.89%。即使是在前两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汕头特区也仍能轻装前进。
汕头是港口城市,海外华侨也很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汕头特区的决策者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通过引进来打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投资构成上,坚持以直接利用外资为主。至今年8月底,汕头特区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累计1211项,协议投资总额7.03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521家,协议投资总额6.25亿美元,目前实际利用外资已达3.04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产值的七成。
在产业结构上,汕头特区衡量了当地劳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好、轻型工业有一定基础而能源、资金条件较差等实际情况,先“唱”出发展产业的“低调”:从耗能低、投入少、产出快、产品外销比例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入手,闯开出口创汇路子,逐渐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工业过渡。目前,已有一批高新科技项目加入了产业发展的“大合唱”。
在市场取向上,坚持以出口为导向,鼓励企业“以出养进,以进促出”,逐步建立起以出口为目标的工农业生产体系。自1987年以来,汕头特区工业产品7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三资”企业产品80%以上外销,这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从商业贸易、旅游服务起步,积蓄力量,然后及时转向以办实业为主,也是汕头特区的一项发展方针。如在基本建设资金投向中,1982年工业投资只占2.6%,1984年则达到64.6%,以后每年保持在50%左右。这样,工业发展起来,实力增强了。后来,他们及时地从原来较多依赖特殊政策转到苦练内功、自我完善上。汕头特区七成以上的国营企业,是“贸工农”的机制,获得了较好效益。
汕头特区还依托“大后方”充实自己。至今年8月底,汕头特区共批准内联项目652项,投资额达8.7亿元。此外,还有550家企业在潮汕各县设立了2500个外加工点,近12万城乡居民在特区之外为特区的崛起“添砖加瓦”,从而弥补了资源与规模效益的不足,同时也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汕头市由于有了汕头特区这块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七五”期间,汕头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倍,国民收入增长1.03倍,出口总额增长1.91倍,是有史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在“内联”中,汕头特区已拥有种养及其加工的经济实体83家,累计农业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在人均3分耕地上一手抓粮食创高产活动,一手抓果蔬、水产、畜牧、加工业四大基地建设,使粮食生产与创汇农业相得益彰。如今,汕头市已建成年亩产吨谷田80多万亩,涌现了澄海、潮阳两个年亩产吨谷县和一大批“吨谷乡镇”。去年,汕头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创汇1.86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倍。
今后,汕头特区必将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