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名作家和“泥土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09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名作家和“泥土文学”
  吴光华
作家浩然长期生活在农民群众中,他有一大堆农民朋友和一大堆农民业余作者朋友。在他的家里,光脚杆的泥腿子朋友是经常不断的。生活是公道的,对葆有真情的作家,生活也总是给以丰厚的回报:他从他的农民朋友身上,从不断变化着的生活里,感受到了时代的回声,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声,感受到了农村的变迁和农村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他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大量丰富的文学创作的养料……
浩然有个真诚的愿望:在他的有生之年里,第一,他要在文学创作上“更上一层楼”;第二,要为他的农民作者朋友“鸣锣开道”,“摇旗呐喊”。浩然说,“在既漫长又坎坷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父老乡亲们所给予我的恩惠,就是活神仙大概也难以计算……”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质朴的“知恩图报”的心态,出于这种对生他养他培育他扶植他的父老乡亲们的真情厚意,浩然尽心尽力地干着他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把培养扶植农村的新人新作,当成他自己的责任。因此,只要区县乡村有这类文学活动,比如作品讨论会、改稿会、创作讲习班等,他总是召之即来,从不推诿,“不管水平高低、认识正误,来了就掏心窝子话往外端……”
浩然主编的《北京泥土文学丛书》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推出来的。当然,推出这套丛书,还有一个并不复杂的历程:为农民作者出书,这个想法萌生于1990年春天。在琳琅满目、丰富多采的图书市场上,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的巨大变迁,深刻地揭示农村生活的复杂矛盾的书籍,所占的出书比例与时代是非常不相称的。特别是鉴于出版界的不景气——出书难,出版农民作者的书自然是难上加难。几年来,他所知道的几家大出版社几乎没有出版过农民作者的书稿。浩然很是困惑。他的一个农民朋友——年近花甲,长期生活在延庆县深山区的农民作者孟广臣,经历了30多个寒暑的跋涉和奔波,创作了上百篇小说。他的小说和他的为人一样,质朴、淳和、厚实,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却始终未能出版一本小说集。浩然很为老孟苦恼。他知道,这不光是老孟一个人的事。因为在老孟背后,还有成百上千的农村业余作者。1990年6月,浩然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商谈孟广臣等几位农民作者的出书问题。这是一个难题。作为出版社不能不考虑社会效益,也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怎么办?为了保本,浩然向有关的乡镇企业要点“资助”。但是,即便如此,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书市上,增加一二本不起眼的品种而已。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经过两个月的反复思考,1990年8月,浩然和出版社商定,决定推出一套《北京泥土文学丛书》。出版社的考虑是:推出这套丛书意义重大,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即使赔钱也值得——赔钱要赔在刀刃上。
为什么这套丛书要和“泥土”联起来?目的是明确的:要为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一定创作才能,并有一定的创作成果,却没有机遇和条件的业余作者,给予帮助和扶持。具体地说,就是要为一些已经发表过作品,有一定成就的业余作者出版他们的“处女作”。希冀他们借此机会登上台阶,引起社会的关注,创作出更有特色的作品,并因此使广大文学青年受到鼓舞,看到希望,激起朝成功的目标拚搏的热情和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