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探寻洪涝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0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探寻洪涝之谜
一个多月的洪祸让国人吃惊: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18个省、市出现了洪涝,降水量一般在500—1000毫米以上,大堤决口,田地被淹,民宅注水,经济损失近400个亿。
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气象工作者认为,天气变化源于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的变化。江淮暴雨主要是因为海上水汽移到长江中下游和江淮一带,而亚洲西部的冷空气又南下,冷空气使水汽凝结而造成降雨。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包括自然运动,如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尤其人类活动很值得我们注重。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阳伞效应,也就是说二氧化硫可提供更多的成云致雨的机会。目前世界上每年大约增加两亿吨二氧化硫,因此是否应对臭氧层出现空洞负有责任,目前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对气候已形成影响。
气候学家、农业气象学家和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则对气候有调节作用。由于树木对水的保蓄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可以调节降水。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由100年前可调节气候的42%,陡降到1973年的22%。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98%,对气候和水分循环贡献最大的热带雨林,每年也以1100—1500公顷的速度锐减,严重影响着我国气候。西双版纳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为60%左右,到70年代后期降到24%。1979年,就开始出现从未见过的冰雹天气。
影响气候变化因素很多,为掌握其变化的规律,人们开始深入研究人类活动、环境及天气、气候之间的关系,相信通过研究,将会更有利于天气气候预测、环境保护及人类生产、生活。(7月31日《中国环境报》朱振全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