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跨出历史性的一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2
第2版(经济)
专栏:

  跨出历史性的一步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述评
本报记者鲁牧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效应如何?经过3年实践证明:方向正确,跨出了历史性的可喜一步。
迄今为止,我国国家和地方投资公司已达40家。国家有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6个专业公司,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投资公司已有34家。他们在实行投资有偿使用,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成效显著。
    把“死账”变成“活钱”
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原材料投资工作研讨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地方投资公司搞得较活,经济实力在逐步壮大。他们大都从清理“拨改贷”项目入手,把“死账”变成“活钱”——公司拥有滚动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金。
地方投资公司成立前,“拨改贷”项目投产后,有钱不还贷者有之,因效益不好申请豁免者有之,贷款“走形式”的更有之。辽宁有个水电站,省里投资贷款270万元,占投资总额一半以上。1984年动工,1988年投产,但省贷款被定在下个世纪的2013年开始偿付,到2032年还清本息。辽宁同志说,这种贷款显然是走了形式。
自打“拨改贷”出台以后,各地都有一笔数额不小的建设贷款长年躺在账本里,形成资金严重沉积。地方投资公司通过对“拨改贷”项目的清理,与建设单位补签或重新签订经济合同,在明确债权转归投资公司所有的同时,确定还贷计划,将“死账”变成“活钱”。
辽宁省3次清理“拨改贷”项目,将3.4亿元贷款债权转归省建设投资公司所有,并要求建设单位按期还款,变成了“活钱”。
    “三管齐下”抓回收
回收贷款被叫做“讨债”,这本身就意味着不是一件容易事。苏鲁等省投资公司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以行政、法律手段,“三管齐下”抓资金回收,颇有成效。
3年来,江苏省投资公司经营性项目投资额达21亿多元,部分项目已经进入贷款本息回收期。他们在选择项目时注意效益好的多安排,项目确定后严格执行合同制,还采取奖惩方法,对按期竣工、按期还贷者在投资分利上给予优惠奖励,拖延工期、拖延还贷则加收罚金或滞纳金。“你有钱不还贷,下个项目合同我不签”,今年尽管遭受了严重水灾,但到9月底实际回收金额仍占计划回收额的80%以上。
成立较早的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采取资金回收与再投入挂钩办法,在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的同时,侧重建立项目责任制,3年来累计回收贷款本息2.66亿元。
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成立两年来,情况也一年比一年好。“拨改贷”本息已收回2000万元。他们快收快放,到今年8月底,4000万元资金已经周转使用了两次。
    为重点建设保驾
无论是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还是地方投资公司开发和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力求基金保值增值,主要目的无不在于为重点建设保驾。
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3年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各种建设债券、引导吸收地方与企业投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使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到位率逐年上升到去年的96%。1990年,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总规模为年计划的106.4%,有力地确保了47个大中型项目和103个单项工程竣工投产。
辽宁省建设投资公司用经营性基金安排的项目,80%以上是省内重点项目。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从1988年初到今年6月底,向省内能源、交通、原材料等行业584个项目,投放资金数十亿元,其中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已经顺利竣工投产,正在发挥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