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南马乡科技大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2
第2版(经济)
专栏:特写

  南马乡科技大集
新华社记者 赵苏
这里没有一个挨一个的售货摊点,没有热烈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五六百米的马路两旁,是一个个小麦、玉米、棉花、西瓜、果树等作物的咨询站,是一块块介绍农业知识的“明白板”。这就是河北省涿州市南马乡的科技大集。
然而,这个没有买卖成交的集市,似乎比传统的农村大集更有吸引力。尽管是秋收大忙季节,农民们还是早早就从四面八方向这条田野中的科技街涌来。从这里,他们不花分文就可以取回庄稼人致富的“真经”。
在一处处咨询站前,农民们有的拿着害病的作物请“庄稼医生”诊病,有的在同种子站的同志联系良种,有的在同农技推广站的同志商量明年的种植计划,……赶集的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这里寻求答案。每月两次的科技大集已经成了南马乡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自今夏开集以来,集集爆满,连驻军部队的科技人员也参加服务。
小麦咨询站前最热闹。大秋之后紧接着就要播种冬小麦,用什么种、施什么肥,采取哪种种植形式,农民们都想听农科人员的意见。从1公里外的碑资村赶来的76岁的张洪林老汉,手里拿着一张咨询站送给他的《涿州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处方》对记者说:“不信科学就是不行。过去抱着‘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老经验给庄稼施肥,草木灰和人粪尿一块用,结果酸、碱化合,肥力全抵消了。有这处方就不会吃这个亏了。”
负责西瓜咨询的是常村的种瓜能手、西瓜研究会会员李绍青。说起西瓜,李老汉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今年他种的1亩7分地西瓜,收了7000多公斤瓜,他说:“在村里我算中等水平,多的一亩地产5000多公斤。全村270多户,几乎家家种瓜。”我问:“都种瓜,会不会影响粮棉生产?”老李说:“不会,如今都学会了套种,拉了瓜秧种棉花,棉花边上种白薯,通风透光,互不影响。”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