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在市场的海洋里游泳——大连部分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市场的海洋里游泳
——大连部分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商品如大海,大连开放后,一部分企业到国际市场的大海里学“游泳”,以快节奏写下“备忘录”:1990年,自营出口创汇已由1985年的0.8亿美元上升为6.7亿美元,工业产品的出口率已达到20.8%。
    企业“饥饿”与产品“快餐”
在对外开放中,大连企业要到国际市场争高低,可是开始时连连喝水——
大连机床厂起初不知道美国机械通用英制尺寸,就带着自己公制的机床到芝加哥参加展销,结果看货的不少,但都一瞄而过,回头率不到1%,销售数是0;大连对虾肥美、便宜,可因为粮油进出口公司一时没有客户,拿着廉价优质的产品,却找不到国际市场的“入口”……
国内市场疲软、国际市场无情——造成部分企业老产品不能干,新产品不会干,工厂的大门如同张开的大口,要饭吃!
这一切使大连的生产者、经营者下了共同的决心:发愤图强,在国际市场争得自己的位置!
经济规律是无形却又实在的东西,你不尊重它,它就开你的玩笑。中央的开放政策已给封闭模式划了句号,但多年的封闭经济造成的苦果并没有在宣布开放那天烟消云散,至少有这样3条还顽固地阻挡对外开放:一是技术落后;二是设备陈旧;三是头脑中缺少经营细胞。找到“病根”,就有“药方”:各企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职工献计献策,在民主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搞产品“快餐”——或“三来一补”,或合资办企业,借人家的腿搓自己的绳。职工有亲求亲,有友靠友,纷纷与海外联系,千方百计吸引资金、技术。大连皮革厂是30年代的老厂,面临倒闭。他们利用港商的设备和技术,建成一条先进的劳保鞋生产线,产品由港方包销到日本、美国,生产一片兴旺……
    “点状思维”与“网状思维”
大连的生产者、经营者在进行“点状思维”——关注自己生产、经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状思维”——宏观地把握形势,根据全局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建立信息网络。但电脑本身不具有思想,所以,他们选拔优秀人才,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结成覆盖全球的网络,日夜交换着商业的、工业的、科技的、文化的、政治的信息,同时作着生产或停产、进口或出口、成交或转手的决策。比如,大连第二轧钢厂今年产品滞销,已濒亏损,从信息中知道中东市场急需扁钢,立即动员全厂突击,不到一个月就研制成功13种扁钢,得到外商认可后,订单越来越多,生产越来越兴旺。
占据一点开拓。大连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插进去一个指头,就想办法伸进一条大腿。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西非的加蓬建成中加渔业公司以后,就极力扩大业务,由打鱼发展到冷藏、加工、出售;扩大行当,建立多种经营的达丽贸易公司,经销食品、电器、服装、小五金;扩大活动范围,除在加蓬办公司外,又到摩洛哥、西班牙建子公司,一年利润可达257.5万美元。他们还把这一方法应用到苏联、南非,为打开国际市场走出一条路子。
    反向思维和产品调整
在市场的海洋里,唯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可靠的“救生圈”。因此要把“我生产啥、你就卖啥、他就用啥”的思想方法倒过来,改为反向思维:用户需要什么,市场就卖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
在商品的“流通链”上,外贸、商业都是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大连市委、市政府组织外贸、商业部门担任厂矿的“义务教练”,不断进行“场外指导”。大连冶金进出口公司对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生产厂家进行调查,发现国内钢铁市场疲软,国际市场上钢铁有销路,因此,他们主动与鞍钢联系,从国外进口矿石,加工后出口生铁和钢。
当然,各个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主动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效果更好。大连玻璃厂对国际市场进行广泛的调查,知道在世界出现“浮法玻璃热”的大气候下,按老工艺生产的薄玻璃特别缺。因此,他们暂停了其他产品的生产,按老工艺多生产薄玻璃,大幅度扩大了出口创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