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治本在中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1
第2版(经济)
专栏:

  治本在中游
本报记者 凌志军
记者近日沿黄河中游行3000公里,穿黄土高原,访11市县,方知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以及新中国对这“流失”的抗衡,不仅决定着整个黄河的治理,而且可能已超越黄河本身而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黄河之“黄”本非天生,其泥沙的95%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正因此,治河专家张含英说:“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然而探索40年治黄的大脉络,仍是几经曲折之后,水土保持工作才真正回到应有的位置上。
“速胜论”是50年代第一个“水保”高潮中的主调。大调查、大工程、大会战,层层设防,截水拦沙。人们的口号是“3年迈小步,5年迈大步”。不料,泥沙仍在顺水东去,淤满干流一连串新建的水库,抬高了几千公里下游河床……
挫折使人们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水土保持。此后20年间,中游冷下来,治黄热点移向下游,疏河筑堤,年复一年,占去85%的治黄资金与80%的治黄人力。终保黄河多年安然无事。
可是,泥沙依然在,河床继续升,堤、河竞赛几时休?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中游。80年代,中游7省区纷纷增投资、加人力。10年艰苦奋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前30年的总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减少1/8。河床长势明显趋缓,下游千里大堤的再一次加高因此延期。
黄河是一个整体,中游连着下游。“速胜”的失误在于没有看到艰难,“怀疑”的失误在于没有看到成效。如今回头看,下游防洪工程,保眼前安全,却难保长远;中游水土保持,求长治久安,却不能迅速见效。着眼一年,重下游轻中游是可以理解的;着眼百年,中游比下游更重要。

水土保持的试验基地贺家湾的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它的19个专题的研究,上百项工程的实施,52个草、树品种的选种,也不仅在于这个水土流失之烈为世界之最的砒砂区地区,水土流失量10年间减少了75%,更在于它的成功中所包含的新的思路。
蓄水保土,大目标无争议,但是,对于到达目标的道路,人们探索了几十年。“打坝热”、“大寨田”、“草木经”,此起彼伏。现在,郁郁葱葱的贺家湾流域展示着一幅全新的图画:库塘蓄水,梯田保土,堤坝拦沟,林草护坡……每一种办法都有效,但都不能“包打天下”。治理大环境,需有大眼光,“单打一”决无成功之望,唯有综合配套,方能奏效。
新的思路带来新的开始。将千沟万壑组成的大流域化整为零,集中物力、人力于小流域上,多种措施全面展开。在面积3万平方公里的无定河流域,首批169条小流域的治理已全部完成。69%的面积得到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一半。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王正秋说:“这是以无数小流域的治理,连接而成整个黄河中游环境治理的大事业。”
然而新的思路还使人们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环境。“社会关系复杂”,这是人们描述水土保持时常说的一句话。专家们提出的计划须由政府的决策去推动;政府的决策须为千万干部所理解;干部的热情部分依赖于财政支持;财政拨款的有效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注入;科技能否产生效果依赖于农民的觉悟;农民的觉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当前农村的生产方式……这一切正在被综合起来。综合而非分解,整体而非孤立,小胜之中预示大成,生态问题中有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是近10年水土保持事业长足进展的思想基础。

1991年为水土保持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7月,水土保持法颁布;此前几个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治理规划》下达。
然而尽管有了这一切,实际的进程仍要打几分折扣。举个例子,退耕还牧,在50年代的治黄规划中即有规定,可是从那时至今,坡地总数不减反增。如今,新的法律与规划重申这一条,可挂在陡坡上的片片耕地并不能立即消失。甚至今后,一些已经退耕还牧的林草带还会“复辟”。
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还需要架起从认识到行动的桥梁。“桥梁”何在?众说纷纭:行政干预说、资金投入说、科技引进说、集体会战说……据记者观察,还有更要紧的东西在背后。
木瓜峁流域经数年治理,已为绿色覆盖。同是绿色,却有差别。草类稀稀落落,似无特别关照;玉米地平垄直,长势稍强;烟叶另加薄膜保墒,农药治虫,显然最受优待。为何厚此薄彼?农家回答:烤烟最值钱,粮食其次,草最贱。
水土保持,本意在提高生态效益,现在看来,没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难以实现。
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一连串苦心孤诣的试验,正是为了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上找到突破口。许多成功中的一个是把本是乔木的桑树培育成灌木形态,以适应当地环境。以山种桑,其生态效益好于种草;以桑养蚕,其经济效益高于种粮。
坐落在陕西米脂县城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桑园虽然只有3亩,但它对于这块支离破碎的土地的含义却非同小可。“扩种2000亩桑太少”,米脂县的干部向上级要求道:“我们要种5万亩。”
陕北延安地区数十万亩果树林;榆林地区近百万亩高产粮食带;发端于晋西,继之在黄土高原300余县中全面展开的农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小至筑坝淤地的产量、林草品种的选用,大至中游7省区纷纷提出治理与开发并举的新战略,这一系列成功背后,无不隐藏着经济利益的推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