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楚文化与豆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2
第8版(副刊)
专栏:

  楚文化与豆腐
王英琦
史家都知,楚文化的故乡在湖北。我想附加一笔的是:楚文化的源头确实在湖北,但其影响却波及安徽——位于淮河之滨的我的故乡寿县(史称寿州或寿春)。
公元前241年,楚由今湖北江陵迁都今安徽寿县,亦称郢。这一历史变迁对于楚文化的传播,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前些年,楚文化研究在湖北很轰动了一阵。其时我正好在武汉,便发了一点感喟:祖上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它的福荫当是泽被后世所有子民的,何以故乡却在这份遗产面前表现出如此惊人的沉默?
确实,我从未见过全国有哪个县,能像故乡的县城那样在一种群体的层次上,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表现出对悠久历史的极端崇拜心理。
最突出有趣的现象是,全城上下,随便你走进哪一家,从县太爷到升斗小民,扑入你眼帘的第一瞥,准是形形色色的字画。有来头的人家,字画皆是求之四方高手的真迹,无门道的人家,最次也得请当地书法家代笔。
从率八公炼丹撰书的淮南王刘安,到“一代帝师”的孙家鼐;从昆曲音乐的创始人张野塘,到后来的女画家孙多慈……历史上,仅有名有姓的名士文人便多达几百之众。
所以,当寿县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我一点也不惊奇。
且不说它那保持至今的古城墙及号称“天下第一塘”的春秋水利工程芍坡,也不提在它的“地下博物馆”里挖掘出的蔡国的金币、楚国的金棺及大批唐宋明清古文物和古遗址。单就发生流传此地至今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心不足蛇吞象”,以及“香草美人”等典故成语,都足以让人想象一番,想象出这座一代名城的历史和文化的古远、灿烂了……
下面我想说的是豆腐了。
豆腐与楚文化,表面看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实则这二者之间,不仅有内在联系,且同属一个大文化背景。在故乡,人们说到饮食文化,就是主要指的“豆腐文化”。
中国的豆腐发祥地在寿县,这是有史可援的。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相传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曾率苏非、左吴等八公在八公山上论道炼丹,结果丹未成,却制出了豆腐。
细雨迷濛的五月端阳,我们驱车前往位于八公山下的“豆腐专业村”——大泉村。
刚到村口,一股扑鼻的豆浆香味便沁心透脾。在村民李明广家中,我们参观了豆腐的全部制作过程:磨浆、甩浆、锅煮、点石膏……
当那白如玉,细如脂,清爽、滑溜的豆腐冒着热气被制成时,好客的主人忙盛了一大海碗,舀上满满一勺糖,端到我手中。未及客套,我连吃了几口,唉!味道棒极了!棒就棒在它一下滑进了嗓眼——那份细腻、那份鲜嫩,感觉空前绝后。
在一方清碧的泉水旁,乡党委书记周广祥指着对我说:“这眼泉水,叫大泉。从古到今,这里的人做豆腐,都是用的这泉水。你说的那种感觉,全部秘密都在这泉水里。”
回来的路上,我从村支书来守法之口了解到,大泉村因为传统的豆腐得到了发扬光大,如今,人人都过上了好光景。
谈到大泉村,谈到整个寿县未来的远景时,老周、老来这两位基层干部非常实在地说:“俺们这儿既无海岸线的优势,也无黄土地的资源,只有点楚文化和豆腐遗产。俺们只有在这上头好好利用开发,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改革之路。”两位党员干部的话,一再鼓起我心中的激情。是呵,一个在精神上有着伟大的楚文化,物质上有着祖传豆腐的地方,是没有理由不成气候的。
无论如何,能够吃着美味可口的豆腐,谈论着楚文化的兴衰消长,当是一种高品味的人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