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事业不衰人未老——记民办中华社会大学校长于陆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事业不衰人未老
——记民办中华社会大学校长于陆琳
刘深
在北京,民办中华社会大学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很多失去升学机会的工人、干部及高考落榜生在这所学校里得到了深造。而这所多学科综合性民办大学的校长于陆琳,也由此在她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谱写着为祖国现代化躬耕育人的晚晴之歌。
不慕功名育人才
自80年代初以来,民办教育兴起如潮,各种刊授、函授、面授学校及补习班、辅导班应运而生,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也有人把赚钱赢利的心思藏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字眼后面。学校有人提出要搞承包,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多剩钱就多分给个人。于陆琳坚决反对:“我们能为赢利而办学吗?承包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为了省钱,小班授课可以改成大班上,甚至用大喇叭教英语;可以不聘优秀教师、不添置教学设备,这是办教育吗?是为捞钱误人子弟!就是别人这样干,我们也不干。我们就是要保持社大这块净土。”几年来,这所学校坚持按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像营养学和俄语专业,尽管现在报考学生少,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但于陆琳却说:“办教育要有长远眼光,不能随着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走,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专业,宁可赔钱也要开设”。
在国家不给一分的情况下,中华社会大学始终坚持合理收费,而且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实行免费。学校发展基金会筹集的资金完全用来购置供教学和办公用的房产及添置教学设备。学校还每年拿出1.5万元钱作奖学金,却从未在基金中提取一分钱作为干部福利。于陆琳和社大一起走过9年风雨坎坷的路程,却从未领取过一分钱的报酬。
“老革命”的教育优势
于陆琳16岁跟随姐姐于若木到延安参加革命。这位老共产党员把延安时代的优良传统带到社大。她从自己成长的亲身经历中悟得:“革命的教育能净化人的心灵,而受到这种心灵的陶冶,远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于陆琳在介绍中华社会大学特色时说:“延安精神在这里并不是我一个人在传播,我们聘请了127位离退休的老同志作学校的管理人员,他们中从部队退下来的比较多,而且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这些老同志把党的优良传统带到学校,带到学生中,这成了社大独具特色的教育优势。正是依靠这一优势,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困难的条件下,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学习劲头,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他们在这里学业有成就,心灵也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
尽管学生上学要交学费,毕业后学历得不到国家承认,中华社会大学仍然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秀道德品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引导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不少学生在这条道路上成长为有贡献的人才。
该校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于晓洋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用,曾担任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摄影师;表演专业毕业生阎青在40多部电影、电视剧中担任角色或配音;中医专业毕业生王文远在校时写出100多篇学术论文,毕业后为国内外3万余人次患者治疗肩周炎等疾病,有效率达99%,治愈率74%……中华社会大学9年办学的累累硕果没有辜负于陆琳和那些创业者付出的心血。该校毕业生参加自学高考的总通过率逐年上升,1988年为46.8%,1989年为51.6%,而1990年比1988年高出8.4个百分点,高出北京全市当年总通过率15个百分点。几年来,已有100多名毕业生去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留学深造。社大享誉京城,也开始走向世界。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这正是对于陆琳和她的同事们办学的深刻而又真切的写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