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走向规模——绥化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2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向规模
——绥化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周晓冰
如何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获取规模效益?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的探索引人注目。
    一
1989年初春的一天,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肇州县双发村的村民们无人觉得特别。谭成海一家,却发生了大的变化。分家两年多的兄弟5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原来,分包田“砸大锅”那年,谭家5兄弟包的田本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因分配上的矛盾,5兄弟散了伙。各种各家地,各挣各家钱。农闲或工余,老大开酒坊,老二养猪,老四搞米粉加工,老五经营小四轮拖拉机。干了一段之后,他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于是重新组合,由谭成海当家理事,用治厂的办法治家,各家土地统种分管;使用拖拉机按标准亩分摊机耕费;酒坊制酒原料按斤计价;米面加工照章收费;所需人工按月付给工资;酒糟作为猪饲料按成本计价;各家积的农家肥统一发酵,统一施用。去年,这个“联合体”养猪80头,亩施农家肥5000公斤,粮食平均亩产600公斤,人均收入1500多元。
在小兴安岭南麓的弯弯山道上,庆安县发扬村贫困户于德水的妻子李淑琴告诉记者,她身子骨不硬,当家的又不会侍弄地,分包的田撂荒了。“多亏了西院刘青林,带我们3家困难户建了个互助农场。种子、化肥他张罗,我们只管出人出力气,去年遭了水灾,收成却比入场前强多了。5口人得了1500公斤稻谷。4亩地膜西瓜净挣1000多元。”
目前,这个县像刘青林这样的以种植或养殖为主的扶贫互助农场有2125个,去年人均收入545元。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翻了一番。
上述情况说明,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组合,照样能取得规模效益。这不但不会引起社会震荡,而且成了一部分农民的自愿选择。
行署主管农业的副专员杨信有一番颇具新意的看法:规模经营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数量限制。就家庭经营而言,关键在适度。是不是适度,也不能仅以生产规模的大小去衡量,最根本的是看能否创造最佳效益。他认为,规模经营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因为,家庭经营是对经营主体而言,而规模经营是就经营对象而言,两者并行不悖。
    二
随着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交换为中介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应运而生。绥棱县后头乡,一些农民在村委会支持下成立了粪肥公司。他们把从城镇买来的、从草地捡来的粪,以公平的价格出售给急需粪肥的农户。
著名的东北大豆产区绥化市,一些青年农民自筹资金,购置了药械和药品,成立了大豆植保服务队,串村走田登门服务。
庆安县久胜镇5户农民专营一个马铃薯服务社,每年经销上千万公斤,农民卖上了好价钱,服务社也赚取了可观的服务费。各类季节性的服务组织就更多了。
农民还借助科技的力量,为自我服务插上翅膀。望奎县农民、闻名全省的“青椒大王”蔡井学,3年前发起成立了黑龙江省青椒研究会,带起了一批批“青椒小王”和靠种椒致富的村屯。绥化市4200多位农民还组建了玉米、水稻、西瓜、大豆等多种专业技术协会35个,去年推广应用新成果65项,增加经济收益1.48亿元。
    三
地委副书记郭宝福说:“农民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圈子里走出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党和政府既要鼓励农民到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游泳,逐步学会运用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安排生产;又要从政策导向、服务环节、领导工作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全力扶持农民完成‘惊险的跳跃’。”
这番话道出了绥化地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各市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作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依托本地资源,兴办一大批集体农、林、牧、渔场和村屯工业。集体财力增加,强化了村级服务功能。全区现已实行“双保制”(即村委会保服务,农民保任务)的村有1209个,占全区村的47.7%。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原来侧重搞管理的乡镇农技推广、农业机械、林业、水利、畜牧5大站,通过机构变型、集团承包等措施,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作为主要职能。仅以畜牧为例,去年底,全区237个乡镇都建起了畜牧综合服务站,把原来乡镇办的畜牧站、兽医站、配种站、草原管理站合为一体。站内实行统一核算,分项承包,形成繁育、改良、防疫、检治、草原建设、饲料加工和产品购销的全程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统计,全区奶牛、黄牛、生猪和家禽的饲养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3%、13.2%、8.8%、17.1%。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