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这两村的差距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3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比比看

  这两村的差距在哪里
福建宁德市桃花溪村是革命老区村。作为重点扶贫对象,从1985年至今,各级政府部门帮助这个村建电站、修公路、盖校舍、发展种植养殖业等,累计投资达80万元。可这个村依然贫穷,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30元,家庭种植养殖业几乎为零,集体经济只有百亩荒芜的茶园和破败不堪的电站,校舍成了危房……巨额的投入为什么只有近乎“零”的产出呢?
1986年,我们这里农村时兴种香菇,县老区办给这个村送来了1.5万元资金,每人分得16.8元,家家户户种上了香菇。县外贸公司还派了技术员,一月指导一次。可时间一长,技术员去的次数少了。这个村香菇生产也每况愈下,后来香菇又染上了病菌,菇农茫然不知所措。由于桃花溪村菇农当年收获甚微,1987年后就没有人种香菇了。
1987年,省里某部门拿出3万元,帮助这个村建砖厂。可是,等可行性报告出来后,有关部门才发现村里电力不足、交通不便,只好作罢。全村人也没有考虑如何脱贫致富,只是向上级要钱要物。
这个村扶贫不见效,与有关部门那种简单化的扶贫方式有关,也与桃花溪村民的“等、靠、要”思想有关。我们采访前任村委会主任时,他最得意的事,就是他在任时,为村里要来了多少钱。
此情此景,使我们想起了我省屏南县双溪镇石牛头自然村创业的事迹。石牛头村也是个革命老区村,同样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只有100多人,20多个男女劳力。几年来,村民们披星戴月,靠20多把锄头,修通了1公里长的拖拉机路,拉了高压电线,建了校舍,引了自来水,还开了几十亩集体茶山、4000亩集体林场。他们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拉高压电线没有钱,有猪的把猪卖了,有粮的把粮卖了。石牛头村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动了县委书记,县委书记说要给这个村补助2000元。可村民们却说,如果是救济,不要;如果是奖励,要!
这两个老区村自然条件基本相同,但由于人们精神状态不同,做法不同,其结果就大不一样。细细品来,令人深思!
  福建闽东报
     林品通 陆宾 詹俊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