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无闲气力作人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

  “无闲气力作人情”
曹放
时下,钱钟书先生就像一瓶窖藏多年刚启封的茅台老酒一样,其魅力是越来越浓郁绵长了,世人都在争相了解他、品评他、称道他。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因为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有壁立千仞的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在;其二,恐怕是因为他淡泊名利,至正至刚,不为人情所累的缘故。
对于明明灭灭的种种人情世故,钱钟书先生并非懵懵然一无所知,惶惶然一筹莫展。其实,他观察事物达到了洞若观火的境界。对此,读过《围城》的人是不会怀疑的。但他却能够超凡脱俗。他多次说过:“兄平生素不喜通声气,广交游,作干乞。老来岁月,更无闲气力作人情。”曾有人劝他去结交些名人,也予以谢绝。
钱钟书先生之所以“无闲气力作人情”,并非他狂妄,而是因为他懂得人格宝贵、时间宝贵、精力宝贵,他要维护人的尊严,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睿智地看到,为人情所累就不免会失掉自己的脊梁骨,不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就会失去立身之本。我辈芸芸众生,要像钱钟书这样超凡脱俗,是很有些难度的。但要看到,像他那样不仰人鼻息、不蝇营狗苟、不六神无主,这才是人生的真境界。我们总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可惜,放弃这种努力,花尽气力作人情的人,现在也委实是屡见不鲜。有一种颇流行颇吃香的世俗之见,认为“关系最重要”,编织起一张密密匝匝的“关系网”来,就一通百通事事顺遂了。抱着这种俗见,有的为政者就心猿意马,不求造福于一方;有的治学者就神思恍惚,怀疑起“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他们整日忙乎于探风向、摸行情、拉关系、找路子,为了“作人情”真是花尽了气力,挖空了心思。运气好点的还能讨到些残羹剩饭,更多的则往往落个“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可悲下场。
我们各行各业的同志,都应做到,不俯就人情,不把功业幸福的“宝”押在“关系网”上,而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也许我们得不到种种“实惠”,便至少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算得上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