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深沉细腻 真情感人——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3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深沉细腻 真情感人
——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观后
赵光
今年,影视戏剧舞台上活跃着领袖伟人们的光辉形象,而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以下简称《毛》剧)却截取了非常时期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断面,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又为领袖画廊增添了一幅楚楚动人的伟人风姿。
毛泽东的表侄贺凤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北京走亲戚来了,“毛大爹”热情地以礼相待,在中南海丰泽园三次接见了这位家乡小客人。三次见面,引出了三场感情戏。
第一次见面是叙家常。毛泽东同志念念不忘乡亲们的救命之恩,情绪激动地沉浸在对家乡往事的回忆之中,显示出毛主席对父老乡亲的眷恋之心,对故乡的向往之情。开场戏就把领袖和人民、荧屏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拉近了,气氛祥和亲切,波澜不惊。
第二次见面是听汇报。家乡来的小亲戚为民请命,向“毛大爹”告了一状:农村弄虚作假,“一级哄一级,牛皮越吹越大”,并送给“毛大爹”农民充饥吃的“蒿叶粑粑”。凤生完成了走亲戚(实则是反映情况)的使命,毛泽东却彻夜难眠。在真情实况与浮夸弄假的强烈反差下,更揭示出毛泽东同志痛苦、矛盾、反省、自责的心境,预示着他内心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第三次见面是请客。小亲戚要回湖南了,“毛大爹”请他吃饭,刚好李讷从学校回来,秘书请求让孩子一起用餐。“毛大爹”对子女如此严格要求,令小老乡大为惊讶、大为感动。这场戏是戏眼,是抒发感情的重场戏,通过李讷狼吞虎咽的吃相,通过毛泽东同志不忍睹、不忍吃而佯装看报,继而离开饭桌、走到院内、仰天长叹、潸然泪下等一气呵成的连贯细节,使情节发展的戏剧冲突及人物内心的感情冲突达到高潮。由亲情而推及国情,由家事而推及国事,毛泽东同志的感情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当毛主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尝一尝“蒿叶粑粑”时,老人家激动地自语:“我这个主席没当好啊!”当毛主席要贺凤生回家转告乡亲们“公共食堂一定要解散,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吃饱饭”时,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的坦荡襟怀和一代伟人严于律己的人格力量。一种悲壮感陶冶着观众心灵,一种崇高感油然而生,此时,更增添了几分对人民自己的领袖的敬仰。
这三场戏,情感节奏明快,情感的递进关系鲜明,人物感情一场比一场深化、升华,人物性格也一场比一场生动、丰满,而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越来越激动。
《毛》剧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它打破了领袖人物单一化神秘化的框架,较准确地把握了领袖和人民、伟大和平凡、党性和人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把镜头探进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领袖人物性格的矛盾复杂性。它使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七情有六欲,有喜怒有哀乐的毛泽东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到了普通老百姓之中。它使人们看到,困难时期里,毛泽东几个月不知肉味,一支香烟折断分二次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对子女严格要求,“毛泽东的孩子不搞特殊化,”而对乡亲百姓,却关怀备至,热情周到,细心安排小老乡逛北京,让小老乡叫自己“毛大爹”,送礼送钱,捶背递烟,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其情其景,无不表现出领袖毛泽东平易近人、平等待人、虚怀若谷、尊重民意的高贵品质和与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鱼水深情。而生动诙谐的语言以及对挖祖坟的愤慨,更显出毛泽东的十足人情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