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湘柴”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5
第2版(经济)
专栏:

  “湘柴”探秘
贺广华 周清桂
一个年产6.5万余台轻型柴油机的国家二级企业,竟没有成品仓库。——7月底,记者在湖南湘潭市偶然间听到这条“新闻”,便前往采访。
面对我们两位不速之客,主人讲了一个绝对“机密”的故事。
今年3月,湘潭柴油机厂向河南发运了2000台机器,该厂驻豫维修中心人员细心抽检时不幸查出5台有质量隐患。消息传来,厂长刘燕欣急电返运千余台,余下的派出数十技术人员前往处理。
待机器运回,厂长召集全厂所有管理人员训话,连发三次通报处分了数十位责任者,还下令对全厂已打包待运的所有机器开机检查,为此,近千名党团员自发开展义务劳动……
自1988年起,“湘柴”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家开办了“质量信誉保险”,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三点五投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湘潭市分公司,每台机器都挂着“保险卡”,凡属质量问题用户可向厂方索赔。3年多来,一直平安无事。倘若这回破了戒,“湘柴”人的“面子”可丢不起。
也许是“湘柴”人太爱“面子”,他们选择“亲家”的条件之苛刻亦名播远方。该厂生产能力有限,一部柴油机所需的500个左右的零部件,99.9%靠大大小小的配套厂家生产。许多厂家主动前来“攀亲”,许诺种种优惠条件,他们从不为之所动,而宁愿出高价跑到10多个省去迎“远亲”,不为别的,唯图“放心”二字而已。
攀的贵“亲家”多了,也有头疼的时候。可不!“湘柴”骨干产品价格一直高于同行业同类型产品价格,而全国轻型柴油机市场乃供大于求,竞争之激烈使一些厂家不惜压价,甚至以给回扣等手段推销,但“湘柴”产品似乎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去年生产6.5万台,订货量却高达15万台。高价产品成为抢手货,正应验一句老话:货硬不怕市场软。
但仅有高质量的产品是不够的。“湘柴”决策层认为,质量概念至少有符合性和适应性这两层含义,一种产品光符合国际、国家标准还不够,倘没有市场,不受用户欢迎,便不会产生效益,该厂175Ⅱ型柴油机是国内同类产品中第一个部优产品,但去年初厂里在市场调查和信息分析中发现,185型柴油机将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热点,便果断调整产品结构,全力组织生产全国首创的185型柴油机,投放市场果然十分走俏。去年该厂生产这种柴油机3.9万台,占全年产量的65%。与此同时,他们又将目光瞄准“老外”,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185N型冷凝式柴油机,受到外商青睐,一年出口创汇百万美元。
“湘柴”人创下了多项引为自豪的纪录,该厂去年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居全国同行业榜首,产品行销欧美、东南亚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上述四项主要指标比去年同期又有较大幅度增长。并在今年度全国行业评比检测中硬件可靠性获满分(100分),整机性能全部达到国家优等品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