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5
第5版(理论)
专栏:县委书记县长工作研究

  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
中共天津市静海县委书记 张克俊
静海县是历史上有名的“穷县”。解放后农村经济长期依靠基础脆弱的农业,贫困落后面貌始终未有明显的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临近大口岸、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的有利条件,大办乡镇企业,1990年其产值已达到29.4亿元,比1985年翻了两番多。回顾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我们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是:
——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主动接受大城市和外地先进生产力的辐射,组建经济联合体,是静海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成功之路。1985年以来,全县乡镇企业面临资金持续短缺、生产技术和职工素质偏低等诸多难题,为了扭转被动状况,我们本着“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敞开静海四门,八方开展联合。几年来,我们先后与900多个大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为一批乡镇企业的发展找到了技术设备和资金依托。为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我们主动到外省市设窗口、找立脚点,分别与24个县、市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到1990年,全县各种联合企业已发展到近千个,年创产值达10.3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5%。
——重视智力开发,发挥人才作用。培养和尊重人才,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靠人才兴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我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几年来,我们坚持在实践中选贤任能,使人才选拔由“稳妥型”向开拓型转变,由单纯的“粮棉油型”向商品经济型转变,由重资历、重学历向重真才实学转变。通过对企业干部全面考核和群众评议的方法,把一些素质低、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的干部调整下去,让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威信的能人进入企业领导班子,走上关键岗位。为了适应乡镇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我们凭借优惠条件,先后招揽了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多人,其中专家、教授、工程师160多人。他们为我县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攻克技术难关,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我们既注重吸收外部人才,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几年中共投资240万元,建立了县乡两级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先后有16万人次进入机械、电器、服装、橡胶、财会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学习。目前,全县乡镇企业职工中已有2万多人达到四级工以上的技术水平,有2300多人取得了初级和中级技术职称,这支不断成长壮大的职工队伍,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企业。乡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交换,是改革开放形势下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乡镇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外贸为导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从发展创汇农业起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不断开发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目前,创汇农业产品已发展到4大类、35个品种,年出口收购值已达6634万元。在发展创汇农业的同时,逐步壮大工业产品出口实力。我们充分利用这里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门类广、品种多的优势,把适宜出口的内销产品逐步推向国际市场。1988年以来,就有57个企业的6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还先后兴办了226个外贸专业厂,出口的工业品已达12大类,350多种,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先后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合资兴办了17家企业。1985年以来,我县6年累计为国家创汇3.5亿美元。
——完善内部机制,优化外部环境。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改善外部环境是我县乡镇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几年来,我们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的承包经营,对一些微利、亏损企业的承包,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以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中心的层层承包制、风险抵压制和工资浮动制等经济责任制度,增强了群体经营意识,降低了产品成本,扩大了生产销售,提高了质量和效益。为了有效地督促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我们在全县乡镇企业中建立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各乡镇成立了审计领导小组,定期审计企业各种承包合同的兑现情况。我们针对近几年来原材料、能源、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对乡镇企业发展制约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积极开拓了资金市场,改革物资流通体制,为企业生产组织各种原材料。1987年县政府投资100万元,引进电信微机系统,将静海电讯纳入市电话网,可与美国、日本、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投资6400多万元,新建了2.4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决了企业生产用电紧张状况。从1986年开始在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县城以东,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工业开发区,为外商投资和兴建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基地。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成功之路。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型产业结构,迈向了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新途径,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农业为基础、外贸为先导”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如今,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后盾,国家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改变村镇面貌和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可靠保证。1990年,我县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86%和92%;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占县财政收入61%;农民人均分配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达38%;全县约60%的劳动力走向了工厂和第三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每年都从乡镇企业收入中提取1500万元左右,用于“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年增加农业产值和产量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还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的基层领导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