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值得一读的“奇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5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值得一读的“奇书”
黄秋耘
最近读到瑞士著名汉学家胜雅律教授所著的《智谋》(中译本刘晓东、朱圣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奇书”。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国历代相传的著名谋略“三十六计”的(其实它只讲了前十八计,后十八计还没有来得及细讲)。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计,它都引用大量有关资料,说明了它的出处,历史上使用过这一计的战例、史实供读者参考,而且引用的大都是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资料,只有少数是出自外国书籍的资料,也有一部分是现代的中外战例。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当然懂得“三十六计”是什么。关于第一计“瞒天过海”,它的本意我大体上也明白,指的是利用示之于众的假象来掩盖真正的目的,寓密谋于不受人怀疑的公开行动之中。但是关于“瞒天过海”这个典故的出处,我向来是不求甚解的,根本不知道它的来源竟是出自唐太宗统率30万大军,御驾亲征的战史。至于“瞒天过海”中的那个“天”字,我一向把它理解为指的是“上天”。胜雅律教授却考证到,原来“天”字指的是“皇上”,也就是唐太宗本人。胜雅律教授深有所感地慨叹道:“看来,不潜心钻研中国的历史,第一计是得不到正确的理解。”
这话不假。为了搞清楚这“三十六计”的来历,作者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一个外国学者为了考证一个“天”字的涵义,就用了如许功夫,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钦佩了。
中国人本来是富于智谋的,至少不逊于其他民族,但不少中国人却偏偏讳言“智谋”二字,好像“智谋”就是“阴谋诡计”的同义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其实“智谋”本身并没有善恶邪正的属性,主要看你怎样使用它们,使用它们来达到什么目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智谋大师,他同时又是个突出的反面人物;但在同一本书中最突出的正面人物诸葛亮,又何尝不是一个智谋大师!?
《智谋》不光是一部使人增长知识的书,由于它列举了大量实例对各个计谋进行了生动的说明,因此,它也能教会人们怎样使用这些智谋。说到底,智谋毕竟只是手段,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你可以使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使用它来做坏事。《智谋》只是一部教人变得聪明一点的书。军事家应该读,政治家应该读,商人和企业家应该读,运动员和棋手也应该读……因为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甚至在贸易竞争和体育比赛中,处处都需要使用智谋。假如你是个好人,读了只有好处,能够帮助你取得成功和胜利,只要你没有害人之心,它就决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我是在1987年5月访问瑞士时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胜雅律教授的。当我在瑞士居留期间,他热情款待,还不遗余力地帮了我不少忙。瑞士最流行的语言是德语,而我一句也不懂。当我在苏黎世大学参加座谈会时,讲英语有时也感到辞不达意,他就自告奋勇给我当翻译。为了这一类琐事,浪费了他不少时间。但他从不耽误向我学习汉语的机会,有一次,我用英语谈到瑞士是一个既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又有“不虞匮乏的自由”的国家,他对“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这两句短语特别欣赏,一定要我用汉语写出来,逐个字念给他听,当然他很快就学会了。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这样乐于助人而又学而不厌的学者。在这方面,他一点儿也不像个什么智谋大师,倒像个文质彬彬的恂恂儒者。
                     1991年仲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