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蒙古教育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7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蒙古教育见闻录
本报记者 罗华
八月十三日,蒙古人民革命党《真理报》主人陪同我们去后杭爱省的大塔米尔县参观一个青少年夏令营。这里距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市四十多公里,吉普车在绿色的草原上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
夏令营坐落在一块山间谷地上,连绵绿草丛中排列着一座座形状别致的木屋,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菱形,黄色、白色和棕色的屋顶在正午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衬上后山郁郁葱葱的松林,碧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恰如一幅色彩鲜丽的油画。
这个夏令营是后杭爱省人民呼拉尔执行委员会于一九五三年建立的,每年的六月一日至九月一日开营,可接待六期孩子,每期二百四十人,时间半个月。一些中学教师和大学生自愿来到这里,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开展体育活动,孩子们则来自全省二十多所学校,他们在这里休息,娱乐,结交新朋友。夏令营负责人龙达说,省里每年拨款资助这个夏令营,孩子们在这里免费住宿,交少量的饭费。我们参观了学生宿舍、食堂、俱乐部和运动场,孩子们有的在伴着电子琴唱歌,有的在打排球、篮球,或踢足球,一个个面颊绯红,活泼可爱。
在环境如此优美的地方开办夏令营,显示出政府对孩子们成长的关心,来这里工作的教师们也十分热爱孩子,与他们同吃同住,亲如一家。在车车尔勒格市,在首都乌兰巴托,我们看到,学校建筑的漂亮程度并不亚于政府机关。我们接触到的记者、翻译几乎都从事过教师这个职业。在乌兰巴托市郊区的工会休养所、市民夏营地,我们都遇到过曾经留学国外的青年人。
据《真理报》的同志介绍,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九○年,蒙古全国每年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各种学校接受教育,目前全国有中小学校六百多所,大学及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八十多所,四十四万名中小学生,五点六万名大学及专科、技术学校学生,公派去外国留学的学生有六千人。蒙古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在大学,国家每月还发给学生几百图格里克的助学金,相当于蒙古城市工人的平均工资。小学教师的工资则为一千二百图格里克,大学教师更高,达一千六百图格里克。由于重视教育,蒙古在五十年代就消灭了文盲,八十年代已经普及了八年制教育。
近几年来,蒙古政府也对自己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并实行了某些改革。一九四五年,蒙古废除了旧蒙文,现在五十岁以下的蒙古人已基本不认识旧蒙文了。政府决定今年起在全国的小学一年级开设旧蒙文课程。蒙古学校的教科书一直采用外国教材,脱离蒙古实际,政府也在着手建立自己的教科书体系。此外,由于实行免费教育,国家负担太重,政府一九八九年将部分大学及专科、技术学校改为自费,并准备进一步扩大自费学校的范围。蒙古还从今年开始实施六年义务教育,只要求学生完成六年小学学业,以后是否继续学习由学生家长自己决定。大学将转向注重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蒙古城乡差别较大,特别是广大农牧区缺少文化生活,住宿条件差,不少在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去农牧区工作。因此,政府将采取减少大学招生人数、增加定向代培比例及大学自费面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