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真诚地拥抱时代和观众——“七一”晚会《拥抱太阳》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真诚地拥抱时代和观众
——“七一”晚会《拥抱太阳》观后
任远
中央电视台的“七一”晚会节目《拥抱太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
《拥抱太阳》所取得的轰动效应,实际上是我国电视工作者多少年来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结晶。因此,它的经验自然具有普遍性以至规律性的意义。
这台晚会的总体构思抓准了作品联系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响亮地回答了当代大多数观众提出的要求:继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把革命进行到底。这台晚会的每一个节目片断,都能引发观众对中国革命历史或现实的回忆、联想。尤其是穿插在表演中的历史资料,展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革命领袖人物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大众同命运、共患难的动人情景,以及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模范党员光辉形象。这些演出的片断,有了真实的历史事实衬托,因此格外动人。有的观众来信赞扬这台晚会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不喊口号,不唱高调,言而可信”,大概是离不开晚会节目中毛泽东衣袖上的补丁、周总理逝世时胸前还别着“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朱德同志的小扁担,宋庆龄主席家中悬挂的麦穗对他的启示吧?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能把这种朴素的道理以朴素无华的方式,融血肉之情、感人之事于一体,通过屏幕画面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给人们,比宣读“教科书”更有感染力。
《拥抱太阳》的完整构思,还体现了电视传播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既反映在内容的涵盖方面,也反映在多种形式的交织上。一台晚会,节目丰富多采、形式活泼多样并不难做到,难点在于主线的贯穿、风格的统一,只有做到后者,才能完美地实现“兼容”。这台晚会牢牢地把握住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从众多角度中抓住了“只为人民谋幸福”这个主题,用它统领整个晚会节目,又突出了庄严、朴实的风格。因此,虽然运用了歌曲联唱、京韵大鼓、群口快板、山东快书、钢琴齐奏、戏剧小品、舞蹈、评弹、独唱、主持人讲话和穿插影视资料等十多种形式,仍然浑为一体。
在博取众艺之长的同时,这台晚会的导演又充分发挥电视的本体作用,一方面调动摄像、照明、美工、场面调度、镜头组接等各种手段,用画面语言来表情达意;另方面,又积极开发电视特有的模拟特技和数字特技,加大了屏幕的信息量和表现力。例如,我们所看到的插入资料画面,多画屏(即一幅画屏同时分隔成几块小画面)的处理,叠字、叠色、叠影,以及多种运动变速,都是在后期剪接时用特技器完成的。通常我们在直播的晚会中,很难见到这么多的特技处理,《拥抱太阳》是录像制作,有后期细加工的便利,但如果导演缺少电子特技的意识或者缺少特技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创造这么丰富的屏幕视觉形象,使人耳目一新。还值得一提的是《拥抱太阳》的镜头组接已超过了通常晚会的镜头切换只完成叙事、交代任务的水平,摄像师准确的取景、运动拍摄,导播者严谨的调度、组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多视角的节目信息,构筑了宏大的气势,还生成了浓厚的艺术意境。晚会多处运用蒙太奇对列构成技巧,以形象的对比、暗示、比喻,非直接地表现感情,使观众由画面形象向着感情、思想的境界升腾。如节目开场老少四代人同唱一曲《妈妈教我一支歌》,当年儿童影片的主演者与观众见面的场景与影片中的潘冬子、放羊娃、红孩子、张嘎子对列,及独唱《我爱你啊,七月》中穿插的母亲带幼儿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少年儿童在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垒放雨花石等画面,都叫人回味无穷,激奋不已。可以说,编导者是兼容了纪录片的某些手法来增强晚会的历史的厚重感的。
《拥抱太阳》的整体构思中还认真地把握了晚会节目的叙事节奏。91分钟的晚会十分紧凑,一改以往晚会常有的拖沓、冗长,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这对于晚会始终保持使人激奋而自然流畅的基调起着直接的作用。这台晚会的“动情点”频起,除了个别独唱显得平淡之外,几乎每个节目都强烈地感人心肺,都有创新。这些“动情点”是整台晚会主题深化的逻辑的产物,是节目总的情绪起伏、发展的外部曲线的体现,而不是矫揉造作、生硬设置的。
应当这样说,《拥抱太阳》的成功,有创作技巧的因素,有各方面通力协作的因素,更重要的,则是编、导、演和全体创作人员是带着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创作的。一个艺术作品要打动人,无非是要做到三个“真”字: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作者倾注于作品的情感是真实的,同时,艺术家对观众——欣赏者心灵呼唤的了解是真切的,这样的作品,必能沁人心脾。《拥抱太阳》正是这样的艺术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