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读《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
蒋孔阳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古今的变革,另方面又是中西的交融。矛盾甚多,内容丰富,颇有研究价值。叶易同志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抓住了中国近代文艺思潮这个重大课题,作了专门的研究。
著者提出,研究近代文艺思潮必须关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坛上占正宗地位的封建文艺观何以会在近代终结?其终结时的表现形态如何?第二,研究中国新的文艺观念何以会在近代萌发?它是如何与封建文艺观相交接的?第三,研究中国古代也有西方文艺观念的引入,何以近代输入西方的文艺观念却会促使中国文艺发生剧变?第四,研究中国近代文艺观念是中国传统文艺观的演进,还是西方的移植?研究这些问题,拓展了近代文艺思潮的领域,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既反对“移植”说,也反对“外铄”论。他认为“形成中国近代文艺思潮的思想文化渊源不在西方,而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发时期,即观念大量更新的明清之际。”这样,他虽然把中国近代文艺思潮时间的上限定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但他的论述,却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如唐甄、李贽、顾炎武、戴震等开始。他从他们的“童心”、“吸性”、“惟情”、“尊才”、“真趣”、“性灵”、“天然”等文艺理论范畴的提出和阐述中,看到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中国近代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然后,到了龚自珍、魏源等这样一些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他们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提出“变”与“逆”的文艺理论,力求使文艺创作得到自由解放,纳入经世致用的轨道。他们是我国近代文艺思潮的先驱。不过,他们虽然主变启逆,但仍然以中国古代人经典著作如《易经》等作为立论的根据。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文化不断输入,受了西方的影响,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吸收和运用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探讨中国文学的问题,他们像梁启超所说的:西学未开以前,“学者若生思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及至西学输入,他们“忽穴一墉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压弃之情日烈……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中国传统的古典形态的文艺思潮,就这样向着新的现代形态的文艺思潮转变和演进。这一转变和演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过多次的起伏和挫折,经过反复的较量,然后,方才迎来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中国近代文艺思潮,也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阶段。
本书不仅丰富了我们有关中国近代文艺思潮的历史知识,而且揭示了在古今变革、中外交杂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发展的规律。它对于我国当前要建设具有另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体系,无疑也将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