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灾区赶大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8-29
第2版(经济)
专栏:

  灾区赶大集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赵鹏
初秋时节,驱车在安徽重灾区,途中不断为骑路而市的大集所阻。但见人流如潮,鸡鸭鸣叫,地摊成行。在今年淮河流域第一个开闸行洪的阜南县濛洼地区,记者随着人流进入黄岗镇,赶起灾区大集来了。
迎头碰见一位老汉,他头戴草帽敞着怀,腰上系根大带子,肩扛一杆大秤,一看就知道他是农村集市上专为买卖搭桥的“行人”。
“老人家,市上小麦、大米价格高不高?”我们问。
“不高不高”,老人笑着摆手说,“顶好的小麦一斤才4角,‘水捞麦’二角五,大米4角多一点。”
“‘水捞麦’能不能吃?”
“过歉年嘛,凑合着吃吧。”
正说着,一位小伙子肩背一袋东西从人丛中挤出来。记者拉住他问,口袋装的是啥。小伙子答,“刚买的31斤大米”,再问价,“每斤4角3,只比发大水前贵2分钱。”“粮价为何没猛涨?”他想也不想,随口说,“国家供应的救济粮及时呗!”他还告诉我们,他们小两口刚结婚不久,新娘子喜欢吃大米,他就把卖鱼的钱买了米。
再往里面走,半条街上都是鸡鸭鱼肉。一打听,鸡每500克一块五、鸭一块八、猪肉两块、大鲤鱼七八角,小一点的鲤鱼一块钱两公斤……这么便宜,真让我们大吃一惊。
记者感到,集市上透出的是灾区百姓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一个卖鱼的农民杨守军对我们说,他全家6口人,住在濛洼行洪区中心,家里什么都淹光了,只捞上来一堆烂麦秸。于是,他借钱买网学捕鱼,一天能收入七八块。马寨村农民宁广安在集市上买了一公斤绿豆种。他说,眼下集市上别的都跌价,唯有种子涨价,可农民还是买,总想能把退水的田补上庄稼。他家2.7亩地麦子淹了点黄豆,黄豆淹了栽红芋,红芋又淹了,再改种晚绿豆。
灾区大集蕴藏着希望!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感叹道,60年前那场洪水后,米价飞涨,商市萧条,哀鸿遍野,而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