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修筑天兰铁路的英雄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9-11
第2版()
专栏:

修筑天兰铁路的英雄们
新华社记者 林印
在秦岭和陇山山脉的山峦上,到处刻着“修通天兰路,建设大西北”的大字标语。这个标语说出了修筑天兰路的英雄们的决心和理想。天兰路全长三百四十七公里,从天水出发,必须穿过连绵起伏的秦岭和陇山山脉,跨过渭河、苦水河、咸水河、清水河,然后才到达它的终点兰州。要在这样的高山深谷中铺起一条平坦大道,就要在由坚硬的岩石或流沙、红胶土等构成的大山上开出几十个大隧道,就要在许多几十丈深的峡谷中填上几万方土和筑成几十丈高、几百丈长的御土墙。这是多么艰巨的工程啊!但是来自华北、华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铁路职工和民工们,为了实现“修通天兰路,建设大西北”的伟大理想,他们终于以忘我的精神和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提前铺平了这条道路。
在开隧道的艰巨工程中,工人们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想出许多窍门,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某地坚石隧道的迅速修通就是一个例子。修隧道的第一步工程是开导洞。按以往惯例,是先挖一个两公尺宽两公尺高的洞子,然后逐渐扩大。但是因为洞小,使用机器困难,进度很慢。为了保证提前完成任务,工人们不能容忍这种慢吞吞的老办法。经过大家研究,他们找到了新办法,把导洞扩大成三公尺宽,两公尺半高。这样一来,工作面加宽了,过去洞里只能容纳一个风钻打炮眼,现在可以容纳两个。打眼效率提高后,发生了火药供应不及时的问题。工人张维田研究出一种配制炸药的新办法,使炸药配制得又快,威力又大。他还创造了一种制炸药引线的手摇机,使制炸药引线的效率提高了十倍。打眼和放炮的效率都提高了,又发生了运石碴的问题,因为洞外地势比洞内高,石碴运得很慢。为了提高运石碴的效率,工人们想出分上下两层铺轻便铁轨,用绞盘牵引小平车运石碴的办法。过去每一小班一天只能运四十五车,运用这个办法后平均可运一百二十一车,最高达到一百五十车。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开导洞的纪录就从每天进展八公寸提高到八点二公尺。
洞子挖深了,空气不易流通。运石碴的工人常常被烟薰得晕倒了,但他们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来勉励自己,醒过来以后又照常进去搬运。有一个叫张道雪的民工,被烟薰倒了,醒来后,队长让他休息,但他怕影响工程进度,坚决不肯休息。他说:“比起志愿军英雄来,晕倒了算什么。”民工刘俊超有一天晕倒了三次,每次经过急救之后,又挣扎着进洞去。他向别人说:“全国老百姓眼巴巴盼望天兰路通车,我怎能安心躺下哩!”
除了开隧道之外,筑路基的工程也是异常艰巨的。要在起伏的山峦上筑路基,必须填平许多峡谷。每个峡谷都需要填几万方土。在路基的边沿,还必须用洋灰和片石砌起几十丈高和几百丈长的御土墙来保护路基。如果路基不按时筑好,钉道队工人就无法铺轨,铺轨工程就不能提前完成。
担任这个伟大工程的工人,大部是响应政府号召而来的当地翻身农民。他们懂得修通铁路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幸福。因此,为了修路,他们几乎不知道什么叫疲倦。许多人在劳动了一天以后,晚上还把铁锹和铁铲放在枕边睡觉,半夜再悄悄地爬起来工作。队长为了照顾他们的健康,不得不在每天夜晚把家具收藏起来。民工冯志法家里几次带信来要他回去结婚,同伴们都劝他请几天假回家结了婚再来。但他却坚决地回答说:“等铁路修到了兰州再结婚吧!”今年春天他跟着工程队到了兰州附近的工地。每天中午休息时同伴们都看不见他,于是大家就议论开了:“年青小伙子,一定是找姑娘们玩去了。”有一天午饭后,小队长悄悄跟在他后面去侦察他的秘密,这才发现他不是找姑娘们玩,而是到河滩上拣打洋灰用的石子去了。
由于西北地区天然条件的限制,修路工人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就拿喝水来说吧,陇西县、定西县一带的水含有很多硷和硝,又涩又苦,吃了容易泻肚子。当地老百姓都是饮用头年藏入地窖的雪水。铁路工程队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来不及窖雪,不得不到几十里以外去运水。有时运输发生困难,苦水便成了唯一的饮料。但是他们为了节省运费,常常在找到一处含硷和硝比较少的水源之后,就不让汽车去运水。这样,仅仅第一工程队就节省了十亿元的运水费。
工程队是经常流动的,只能住在帐篷里。在这丛山峻岭的高原地带,一早一晚气候的变化很大。夏天的中午,帐篷在太阳直射下,简直像个大蒸笼,温度最高达摄氏四十五度。但一到晚上,盖着棉被睡觉还嫌冷。冬天,最冷的时候,温度降到零下十八度,帐篷上的霜都结成厚厚的一层冰。工人们的手冻裂了,脚冻肿了,但是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受冻,而是怕严寒影响了工程质量。打洋灰时他们想办法用干草把打洋灰的模型包扎起来,用热水搅拌洋灰,这样,就可以一口气在冰天雪地里轮流打二十几个钟头,工程质量不受一点影响。
尽管工作紧张,生活艰苦,工人们却把建设祖国当作最大的光荣和最大的快乐。每当傍晚时分,山坡上到处都是歌声。秦腔、广东小调、河南坠子、京戏和篮球司令的哨声,交织成一片。其中有一支嘹亮的歌声时常盖过了一切,长久长久地在起伏的山峦中振荡着:
“为了建设新中国呀,不怕艰苦不怕难。力气好比清泉水呀,取不尽来用不完。”
修筑天兰铁路的工人们,就以这样的英雄气概把最坚实的山凿通了,把几十丈深的山谷填平了,使道轨提前十个月从天水铺到了兰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