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广汉的改革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3
第5版(理论)
专栏:县委书记县长工作研究征文

  广汉的改革与发展
中共四川省广汉市委副书记 彭祖德
广汉的综合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已经走过12个年头了。这12年的历程是我们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也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现在,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回顾和思考我们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必将对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广汉的改革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底的6年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为第一阶段;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至1990年底的6年间,改革在城乡交叉综合进行,为第二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前后,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广汉进行进一步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揭开了广汉改革新的一页。广汉的改革从此走向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新阶段。
改革的起步
1978年初,西高乡的一个老农向县委干部透露了一个秘密,他们生产队偷偷搞了包产,年年增产。这个信息引起了县委和省委的重视。1979年3月15日省委领导在广汉的一个报告中批示:“既然要搞试点,总得给以条件,政策上要有特殊照顾的办法,不然不可能前进。”1981年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广汉、新都、邛崃为全省第一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1987年国务院批准广汉为全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我们抓住了机遇,使改革捷足先登,不断深化。包产到户以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使农村的经济细胞——家庭,大大地活跃起来,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的积极性高涨起来。这就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飞跃,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和其它战线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良好开端基础上,我们紧紧抓住“包”字这个法宝,使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从这里深化
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广汉突破禁区,于1979年8月改革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牌子,恢复乡的建制,建立起乡党委、乡政府,还建立起了指导和组织全乡经济工作的农工商联合公司。
1980年广汉突破了建国以来一直执行的“统分统支”的财政体制,既保证了上级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获得了有利自我发展的机遇,为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主的条件。  
紧接着是“包”的延伸和扩展,承包进了城乡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单位。1980年工商企业实行了集体承包,1984年发展为企业负责人承包。1986年对工商小型企业试行了租赁制和股份制。各经济主管部门先后实行经济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对市级机关和各乡镇按照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来规范工作,实行各项工作一年统一检查两次,坚持一级抓一级的原则,以职定责,以责评分,以分计酬,使上下衔接、左右连锁的责任制网络逐步形成,从而调动了全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从1979年以来,我们对县级机构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探索。第一步是按照党政分工,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第二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县乡机构进行了一次大手术;随后,我们严格控制干部职数和编制,走出了机构改革的第三步。今年4月22日上午在金牛坝招待所,我市市委书记叶文志同志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机构改革的情况时,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插话“机构改革只有广汉坚持下来了,其它地方都没有坚持下来”。江总书记听了广汉的汇报,对广汉的机构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好好研究一下,只要有这样的认识,我看就好办了”。
经济在发展
经济发展是“中心”。在12年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这个根本,走出了“以农业为依托,乡镇企业为主体,农工商一体化,靠联合起飞”的发展经济的路子,使农民尝到了甜头。1990年,我市粮食总产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5000万公斤,油菜增长3000万公斤,毛猪出栏增长33万头。
广汉的乡镇企业开始是从“粗、大、笨”发展起来的,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一砖二瓦三榨油四卖沱沱肉(即劳力)”,也有的说是靠“造窑(即砖瓦窑)”起家的。我们从上到下用了很大力量抓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经过12年的努力,使广汉呈现出拥有食品、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等10个行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由粗到精,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向多种发展的趋势。1990年,我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倍多。乡镇企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规模经济是广汉经济发展方向的着眼点,提高经济效益是广汉经济工作的落脚点。今年5月,我们组建了四川省广汉油菜籽(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广汉食品(集团)公司。这两大集团公司在广汉的建立,使“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资金、技术、设备”综合利用,促进了油菜籽和食品行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带动了其它产业的进步。
横向联合为广汉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们及时提出“三背靠”(背靠科研单位,背靠大专院校,背靠工厂)、“四引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的联合方针,制定“互惠让利”的优惠政策,用各种方法发展和巩固横向联合,加强协作关系来发展广汉的经济。12年来,我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由1978年的5807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5.8145亿元(未包括村以下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递增为21.2%,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7亿元,年平均递增为17.2%(工业22.7%,农业6.2%)。改革使广汉的工业与农业的比重变化了,综合实力增强了。
深刻的变化
改革增加了广汉的财力。1978年广汉财政收入1580万元;1990年为8097万元。
改革使广汉对国家贡献愈来愈大。1978年广汉上交国家707万元,1990年上交4200万元。
改革使广汉人民得到了实惠。城乡人民吃、住、行、用都有显著变化。1978─1990年,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64元增到1990年840元。
改革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12年来,广汉的计划生育工作、教育工作、民兵工作、双优工作、社会治安工作多次得到了国家及四川省的表彰。精神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需要物力、财力支持的许多改革也伴之进行。如由暗补为明补的物价放开改革,“双全保险”的计划生育改革,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改革,“征兵、共育、安置一条龙”的改革,以及正在讨论、研究、制定的劳动、工资、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等等。
我们的体会
12年的改革探索,不仅使广汉的经济实现了巨大飞跃,而且使我们的思想取得了丰富的收获。我们的体会是:
1、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条基本原理的理解。广汉的改革,正是把家庭经济作为突破口,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靠发展家庭经济起飞。不仅承认集体的作用,而且重视个体的作用,把群众观念具体化为活生生的人和家庭。鉴于此,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2、加深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我们一班人有一个指导思想:上对中央大政方针负责,下为广汉人民致富服务。我们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路线作为市委一班人的精神支柱,把上级指示与广汉实际相结合,在来自各方面压力面前,勇于和善于运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使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总结广汉改革经验所指出的那样,广汉的改革为省委、省政府在面上的改革“起到了探路和示范的作用”。
3、加深了对领导就是服务的理解,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我们经常这样讲:对上多汇报,对下多鼓励,中间多联系。坚持这样的思想工作方法,把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机制融入不断改进领导的艺术之中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市级班子和市级各部门那种“各强调各的重要,而忽视了全局”的被动扯皮局面得到了克服,并形成了决策快,指挥灵,认识统一,动作协调的好局面。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参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十分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搞好廉政的同时,特别注意搞好勤政,从而使我们市委领导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市委制定的政治生活和日常工作联系的规定以及“三宽三严”等党纪党风的要求,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也使我们市委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