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洪来能排水 旱至可提灌 江都枢纽发挥巨大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4
第2版(经济)
专栏:

  洪来能排水 旱至可提灌
江都枢纽发挥巨大效益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经过今年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民深切地认识了一位水利“功臣”的巨大作用,它就是被人们称为“救命闸”、“救命站”的江都排灌站。
建于60年代的江都排灌站,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今年夏季,里下河地区暴雨倾盆,雨量超过了1954年,被称为“锅底”的兴化县最高水位达3.34米,比1954年还高出0.26米。江都排灌站4个抽水站,33个机组,以每秒钟排涝水473立方米的速度,连续工作68天,向长江排出涝水27亿立方米,直至兴化县水位降至1.4米,大面积受涝地区才补种了一季庄稼。
资料显示,除开正常年景的排涝灌溉外,这是江都排灌站第三次在特大洪涝灾害中立下殊功。1978年,江苏遇特大干旱,淮水断流,洪泽湖干涸,江都排灌站连续开机222天,从长江抽送江水63亿立方米,自流引江水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四个洪泽湖的正常蓄水量,保证了这个地区10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今年汛期,118孔大闸门全部开启到顶,最大泄洪量达每秒1.12万立方米,至10月份,共排水520亿立方米,相当于把17个洪泽湖的有效库容洪水送进了长江。
江都水利工程建成20多年,已成为整个苏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素有“锅底洼”之称的里下河地区,面积达18000平方公里,历史上非旱即涝,年年有灾。自江都水利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多灾低产的面貌。如今基本上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常年丰收。另一直接受益的徐州、淮阴地区,以前水稻面积不足200万亩。江都水利工程建成后,通过引江济淮,淮水北调,水源有了保证,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万亩。淮阴市的旱谷亩产以前只有100多公斤,现在达400多公斤,成为江苏省产粮最多的地区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