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他画了闪光的句号 点燃了不灭的明灯——记群众爱戴的好支书王喜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7
第1版(要闻)
专栏:抗灾救灾英雄谱

  他画了闪光的句号 点燃了不灭的明灯
——记群众爱戴的好支书王喜贵
本报记者 武培真
7月下旬,牡丹江地区连降暴雨,海林县境内,海浪河、红甸河如脱缰野马,大浪拍天,围困了江头村。
万分紧急关头,江头村里226户人家没有慌张,全村人自有主心骨——党支部书记王喜贵正带领党员们帮助乡亲们转移。
最危险的地方总是闪动着王喜贵的身影,洪水暴涨,他带领党员和本村民兵昼夜值班,加固险工险段。7月29日,他接到洪峰将到,必须撤离的通知后,连夜护送全村老幼600余人突出洪水包围,安全撤离。紧接着,他将青壮年集中到村里的最高点准备应急。早晨,镇党委书记等人也要离村,王喜贵又挺身而出,趟水护送。
他太累了,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一个巨浪打来,卷走了王喜贵……
他走了,留下了46个春秋的脚印,留下了江头村的巨变,留下了全村1200余人的安全,也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美好的风范。
明知会吃亏,偏要去吃亏
1986年10月,王喜贵出任江头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正担任兴海工程队副队长,每年收入五六千元。要是当村党支书,一年工资仅一千多元。有人说他“大钱不挣挣小钱,既操心,还得罪人,是犯傻。”他说:“我是党员,关键时刻不站出来,还算什么党员!”
刚刚上任的支部书记王喜贵,究竟拿出什么招数使江头村登上新台阶,1000多名村民密切关注着。
“修桥、铺路,先办老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多打与江头村长远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支委会上,王喜贵的话,道出了全村农民的心声。架桥铺路,使农村商品经济活跃起来,上届支部就有愿望,无奈资金匮乏,难以实施。王喜贵下了决心。他想,困难明摆着,天上掉不下肉馅饼,还得靠胆略和辛勤来开创。他提出了“井里没水四面淘”的办法,从交通部门申请点,请镇政府帮助点,发动村民集点资。为了支持集体经济,他还和村委会主任郭清殿提议,暂停村干部的工资,集中力量,把通往海林镇的桥修好,路铺通。
正月初六。雪裹群山,冰封江河,寒风似刀,气温在零下三十来度。70多辆大小拖拉机往返于江头村至海林镇、红甸河至采石场的冻道上,王喜贵时而指挥车辆,时而与人策划,时而随车奔向料场。
道路修成后,紧接着是架桥。一日,施工队的潜水泵坏在围堰中的冰水里,需要捞出修理。刺骨的冰水,谁愿下去呢?民工们觑觑相观,踌躇不定。喜贵急了,不由分说跳进水里,套上绳索,吩咐把设备拽上来。人们称赞:“还是喜贵行,真是个铁汉子!”
随着大桥落成,村里先后开辟两个砂场,扩建了砖厂,运菜拉砂,每天到县城可往返七趟,工效提高三倍半,全村人均收入由600元上升到1100元。村里盖上了幼儿园,学校平房翻了新,膨化饲料厂基建工程破土动工,街道拓宽取直,80%的农户由土坯房改为跨度达到八九米的砖瓦房,篱笆墙、泥土墙都改成砖砌墙,首批电话安装七门……江头村发生了巨变。
“喜贵是杆公平秤,别想在他那里偷斤两”
有位村民平素与喜贵家来往较多,想借喜贵的权多生育。王喜贵没答应,做绝育手术时,还把他的妻子排在第一号,动员他带头落实政策。有位农民承包了砂场,仗着与喜贵有旧交,想法子少交承包费,王喜贵坚决顶住,告诉他:“关系是关系,原则是原则,我当支书,得念正理儿,对全村负责。你要是觉着咱们好,就帮我掌好这个舵,别走歪道,抛了锚。要是偏袒自家和朋友,就等于施放病菌,刮不正之风。为了你多得千把元,带坏一个村,整垮一个党支部,这好吗?!”
王喜贵对人讲原则,对自己亲属也从不放灵活。他有个10多岁的小侄子,在村上淘气。别的孩子起哄说拖拉机上的玻璃挡板坚固,不怕砸。他说:“我大爷是支书,我有什么不敢的!”说着,一块砖头扔过去砸碎了玻璃。王喜贵闻讯恼怒万分,将侄子痛骂一顿,立即掏钱买了一块新挡板,还在公众场合检查管教亲属不严。
先正己,方能正人。王喜贵过去上学少,说话文辞不多,但是他注意加强自学和自身品德修养。他深知同志之间及时交流思想和严以律己的道理,一个月至少召开一次支委生活会,心里话都摆在桌面上,及时化解矛盾,从不背后嘀嘀咕咕。哪怕当面争得面红耳赤,他决不计较。今年5月份,来了三个检查团,分别检查精神文明建设、农情和计划生育。由于应接不暇,又发现有位妇女干部包的片街容不整,王喜贵发了脾气:“你要是干不了,早早提出,我来干!”事后又觉自己太鲁莽,便立即向对方道歉,还在支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人们乐于和喜贵相处,说他的内心像山泉一样纯净,透过他能对照自己,知道怎样做人。
“有人当官个人发,他当官大伙发”
今年6月末,水稻该上二遍肥了。不巧,海林县城关镇一带化肥紧缺,王喜贵设法从外地买来两吨平价尿素,还没等往自家地里撒,看到村民任良增也急着要追肥,他二话没说,就借给任良增7袋。这一来,不少村民纷纷向喜贵借化肥,两吨化肥,一扫而光。喜贵为追肥,又从当地高价买了两吨硝铵。
王喜贵乐于助人,江头村的大人孩子,人人都能讲出几个耳闻目睹的生动故事。学校修房缺板皮,喜贵把自家的上等板皮捐出来。村南头小河隔断着人们下地的道路,他从城里找来废弃的五孔板架上,既避免趟水,又可坐在板上洗衣服。光棍汉孙立新突患脑膜炎,喜贵派人急送他去医院,还自己掏腰包资助他。孙立新的地没人耕种,喜贵动员党团员去帮种,还找人帮孙立新卖茄子。村民胡震田想开米面加工房,可是缺电源。王喜贵闻讯往县电业局跑了五六趟,把事办成了。青年农民苗得志,和母亲妹妹一起过日子,由于当初不大会种田,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喜贵抓住他爱学习的特点,送他到县农业技校去学习,使他成为技术员。从此,苗得志不仅自己种水稻,人均年收入超千元,还成为全村科技兴农的辅导员。
王喜贵常常顾了人家,误了自家。为推广水稻抛秧新技术,当他得知上边给县科技站拨来6万个育秧盒的消息后,立即奔赴县里买下5万盒,向全村推广。插秧时节,有的村民或因体弱或因技术太差而可能误农时,喜贵动员有插秧机的农户支援薄弱户。而他自家的15亩水稻,无暇顾及,全靠妻子一人管。王喜贵当支书4年零9个月,没为家里添一件家用电器和家具。相反,捐献和赊借给集体和他人的钱物不下五六千元。他从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常对别人说:“大伙儿都富起来才好,咱瞅着心里也高兴。”人们无不感激王喜贵的为人,与王喜贵同年龄的郑明和含着热泪告诉记者:“有人当官发自家,他当官发大伙儿。”
谁将继续在他的支部书记岗位上?
王喜贵担任了4年零9个月的党支部书记。这4年零9个月中,他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修桥、铺路,办砂场、砖厂、膨化饲料厂,引进了先进种植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开辟了荒岛,规划了村庄,翻修了学校的平房,盖了托儿所,为老百姓办了数不清的好事。这4年零9个月中,他和干部群众酝酿了一整套准备立即实施的发展规划:把学校平房改成楼房,把占全村住宅20%的草房改建成砖瓦房;让全村用上自来水;建一个塑胶管厂;在江头岛周围的河道上筑坝引渠,改电灌为自流水,在岛上建鱼池、游泳池和果园,修复附近的奶奶庙、和尚塔,连同附近两个无名小岛一起统筹规划,搞一个旅游区……
可是,他还没有把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就永远离开了江头村,离开了这片倾注着深情的土地。
女儿春燕泣不成声。爸爸最喜欢她,早就说要带她看看镜泊湖。前几天爸爸对她说,等洪水过去,一定带着全家出去走走,春燕高兴地买好了彩卷。现在,她知道再也不能与爸爸合影了。
村委会主任郭清殿为失去了战友而心痛不已,说:“王喜贵走了,我上哪里去找这样的好搭档呢?要是王喜贵还能再干10年,江头村就会大变样了!”
王喜贵走了,带着人们无限的眷恋,匆匆离去了。他是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到告别人生的时候,他只是一位农民,没有干部级别,在国家职工的档案上,也没有他的名字。然而人们无比思念他,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男女老少、基层干部,发自内心地效仿他,学习他。江头村的洪水刚刚泄下,村支部和村委会便带领农民,只三四天时间便把倒下的电杆全部扶正,又新栽一批电杆,增加线路3000多米,还投石料100多方,修复了损坏的红甸桥。王喜贵的妻子李杰英代表全家向县救灾办公室捐献100元。村委主任和支委们说:“我们一定要继承喜贵的遗志,踏踏实实地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于是人们又说:王喜贵没有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