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国优工程的创造者——记丁原臣和400名勇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优工程的创造者
——记丁原臣和400名勇士
宋占波
88个桥墩,威武地矗立在州河水中,州河特大桥飞架南北,为天津蓟县添了一景。
国务院大秦铁路领导小组组织的质量观摩团为大桥留下了8个字:国优质量,国优气派。
看着飞架的大桥,听着由衷的赞许,为大桥付出巨大心血的丁原臣和400名勇士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面对挑战
大秦二期工程从一期的终点三河县向东直指道路密如蛛网的天津蓟县。津蓟铁路、津围公路,州河和腰河相互交错,设计者决定从这“四跨”的地段飞架一座州河特大桥。
州河是滦河入津的主河道,不能截流,不能污染河道,而有18个桥墩必须立在水中,累计排泥浆要达1.2万余立方米,困难重重。
1989年12月,铁道部17局三处的处长丁原臣带着400名建设者,肩扛着帐篷和施工器材,迎着弥天的暴风雪,开到蓟县,开始了鏖战。
钢模板沉箱施工开始。巨大的吊车钢臂抓起几十吨重的沉箱伸向水中桩位,用抽水机抽箱内的河水,用导链向下挤压、钻孔。
州河的泥浆似乎是一直憋着无处发泄,现在便像脱缰的野马,哗哗地往外喷涌,抽水机也因为泥浆太稠,“哑”了。眼看着成吨的泥浆向河里泄,站在沉箱作业台上面的丁原臣当机立断:“放慢施工,人工挖浆!”便和工人们一起跳到齐腰深的泥浆中,棉衣湿透了,工人们便脱掉棉衣,在刺骨寒风中一桶桶提,一盆盆端,苦战23个昼夜,一万多立方米泥浆全都送到了岸上。而丁原臣却几次因呼吸困难晕倒在泥中。十多个水中的墩台,终于迎风傲立。
风景是怎样“创造”的
蓟县古称渔阳,有东陵、盘山、长城、白塔寺等古迹,是一个文化古镇和旅游区。“州河特大桥只能为蓟县添景,决不能煞景,修建的是大桥,同时修建的也是文化”——这是铁道部对建设者的明文指示。
现代建桥大都是用钢模板,稍不注意墩身便会留有接缝,麻点更是难免。“要实现添景这一目标,创国优大桥,我们必须保证通体无麻点。”丁原臣一遍遍地强调。
钢模板厂青年突击队长刘福强奉命和大家攻关。他们翻着钢模板,拆了装,装了拆,终于总结出递进组合模板的方法,试制成了超薄型半圆整体钢模板,通体光滑如镜,没有一个麻点,攻关胜利了。
夜,好不容易静下来,劳累了三天两夜的职工进了梦乡。凌晨3点,突然响起了“梆梆”的敲门声,“18号墩顶有一块不规则的小石片,必须趁水泥未干捡起来重新灌注!”丁原臣喘着气说,他刚刚从工地检查回来。作为带头人,他实在不愿打断大家的美梦,但他还是狠心去面对工人们布满血丝的眼睛,为了大桥的质量,工人们没有多说一句话,扛起工具便向工地走去。
严格的要求和辛勤的劳动赢来荣誉。国家质量检查团、国家计委的领导和桥梁专家100余人评审时,一致评价:“内实外美,名不虚传,为蓟县添了一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