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农业标准化 科技兴农的“牛鼻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标准化
 科技兴农的“牛鼻子”
本报记者 萧俊熙
农业标准化,很多人还认识不足。有人说,农业大多分散经营,怎么搞标准化生产?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其实万事万物都是有标准的,农业也如此。
农业标准化是科技成果集中体现
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种子(含种苗、种畜、种禽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及农产品标准化三个方面。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首先抓住种子和农产品标准化这“两头”,制订了一系列科学标准,以法规形式公布强制施行,大大促进了种子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对推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80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重点抓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工作。具体说,就是把某一作物或生产项目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结合实践经验,加以精炼、优化、组装配套,用标准的形式肯定下来,由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在生产全过程中实施。比如种植业,把从种到收每个环节的科技要求,精编成通俗可操作的标准(许多地方都制成图表),送到农民手中,农民按标准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向广度深度拓进,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已由种植业扩大到林、牧、副、渔业以及农村环保、能源、水土保持、种草治沙等领域,在24个省(市)、自治区展开,覆盖面越来越大,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据有关部门统计,到去年底,全国已有农业国家标准800个,行业(专业、部)标准900个,地方标准1万个左右。许多国家标准还向国际标准靠拢,有些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我国农业扩大国际合作和农产品扩大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农业标准化显示出巨大威力
多年来,各地试验、示范和大范围实施标准化的结果证明,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无不获得大幅度均衡增产增收、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的效果。黑龙江省从1984年开始试验、示范,到去年标准化田已达近3000万亩,粮豆比普通农田增产15—30%以上,粮豆质量提高0.5—1级。福建省连城县把《水稻综合防治》等11项科技配套成操作标准,在55万亩稻田实施,总产和单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每户农民增产粮食147公斤。实施标准化,种子质量高,播量精,化肥、农药、水等提高了利用率,农机效率也提高了,从而普遍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吉林省去年仅种子就节约了2000万公斤。
种植业是这样,农村其他各业无不如此。国家瘦肉型猪综合标准在2500万头猪的饲养中实施,平均每头增收10元。河北省邢台县西部贫困山区,按经济沟综合标准建设,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农民人均年收入600元以上,甩掉了贫困帽子。农村家用沼气池建池按标准施工后,基本上消灭了病废池,灶具热效率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60%,每年可节约原煤80万吨。
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协调统分关系
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大,科学技术和生产都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农业标准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国家和地方制订和实施标准都需充分遵从客观规律,因时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一成不变。目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国家标准就有15个,地方和行业则以国家标准为主导,结合本地和本行业的特色制订标准,使标准更加符合实际。这样就能真正避免指导农业(包括用科技指导)上的“瞎指挥”。多年抓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黑龙江省原克东县县委书记朱玉深有体会地说:“有了标准,不管谁当书记、县长、乡长,都可以有效地指挥生产。实行农业标准化,不是瞎指挥,而是科学地组织生产。”
标准化要求统一,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不强求统一,尤其对有生产自主权又分散经营的农户更不能强令划一,只能让他们自觉自愿接受。这就要求各地花大力量培训技术骨干,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做好宣传教育和示范工作,用事实说服农民。黑龙江省“以一带十”活动效果突出,即一个县农技员带10个乡农技员,以此类推,直至一个村标准化示范户带10户,层层负责,形成网络。同时,需要农村各级组织在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为农民有更多农田和项目具备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许多地方把一家一户按技术标准要求办不好的农事,由集体组织承办,或完善农机、灌溉、植保等农民专业承包体系,使统与分两个积极性都得到较好发挥。一些地方因为统一的农事扩大,又使土地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管理成为必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耕地。如东北三省和河北、山东等省,耕地连片,小的几十上百亩,大的一二千亩。农民形象地说:远看是一片,近看有界限,增产归自己,一点不会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