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怀念——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9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的怀念
——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见闻
本报记者 赖仁琼 新华社记者 曹国强
9月9日,是毛泽东主席逝世15周年纪念日。
晨曦初露,天安门广场淡淡的雾霭刚刚散去,毛主席纪念堂正门前的广场上已聚集起数百人的队伍,人们静静地等候着瞻仰毛泽东主席的遗容。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和干部,许多人是平生第一次到北京,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了却“看看毛主席”的多年心愿。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两位驻湖北某部的战士,名叫王凤国和王恩大。他们凌晨4点半一下火车就步行赶到这里。王凤国对记者说:“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但我们经常怀念他老人家。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军队的今天,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8时整,瞻仰活动开始。此时群众已排成望不见尾的长龙。记者汇入缓缓移动的人流,向毛主席纪念堂走去。在登上台阶时,记者惊奇地发现,脚下这34级花岗石台阶的中间部分已被踏磨得溜光,且明显凹陷。纪念堂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到现在,前来瞻仰的人数已超过6700万。
纪念堂瞻仰大厅中央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两名戎装严整的威武哨兵守护在水晶棺旁。水晶棺周围摆放着18盆君子兰,盛开的花朵吐着花蕊。
人们从毛主席遗体旁缓缓通过,每个人都把脚步放得很轻,不时有人向遗体默默地鞠躬。突然人群中发出一阵轻轻的哭泣声。循声望去,见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边用手擦眼泪,边向毛主席遗体深鞠躬。老人姓汪,从安徽来。他来告诉毛主席:在大灾之年,咱百姓能过安稳日子,全托共产党的福。一队藏族少年十分引人注目。带队的赵维东老师告诉我们,这91名藏族孩子是从西藏日喀则地区赶往山东济南西藏中学上学的。孩子们大都是翻身农奴的后代,都知道毛主席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一到北京就嚷着来看毛主席。在毛主席遗体旁,孩子们深深地鞠躬,一双双充满稚气的眼睛流露着专注的神情。
9时刚过,当年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李银桥、韩桂馨、徐涛、李连成、张木奇等及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先后来到纪念堂。他们在北大厅毛主席塑像前献上花圈、鲜花,静默、鞠躬、留影。毛新宇面对塑像深情地说:“亲爱的爷爷,今天我代表出差在外的爸爸、妈妈来看望您。我就要大学毕业了。我一定要继承您的遗志,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工作,告慰您在九泉之灵。”
李银桥,这位毛主席当年的卫士长用颤抖的声音告诉记者,1962年当他要调离主席身边时,毛主席曾深情地对他说:银桥,我死后你每年都要来看我。15年来,他每年在毛主席的诞辰和逝世日都来纪念堂看望毛主席。
在纪念堂接待室里,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对毛主席纪念堂非常关怀,江泽民、邓小平、杨尚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纪念堂参加重要纪念活动,检查指导工作,嘱咐我们一定要把毛主席遗体保护好。今天,纪念堂已经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每逢开放日,都有数万名群众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徐静是位医学博士、遗体保护专家。他让记者转告全国人民,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得非常好,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
停止瞻仰的时间快到了,我们站在纪念堂正门前向广场眺望,瞻仰的队伍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