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自己站起来——前进——德州棉纺织厂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9
第2版(经济)
专栏:

  自己站起来——前进
——德州棉纺织厂速写
本报记者 莫新元
一个人的作为不取决于他的外表,而是取决于他的“内功”。企业也是如此。
确实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它们能在相同的困难面前,从“同类”中脱颖而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顺境和逆境中,果敢地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山东省德州棉纺织厂,就是其中之一。
(一)
到德州棉纺织厂一看,许多厂长开窍了。同不少省份一样,山东省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呈下滑趋势。可是德棉厂为什么能连续两年效益保持增长势头,位居全省纺织业之冠呢?
“没来以前,我有一个错觉,德州是产棉区,德棉厂一定是在原料上沾了光。”来自惠民的一位经理说,“来了一看,才知道人家的化纤用量已占70%,这在全国也是最先进的。身在棉花窝,能做到这样真不简单!”
济南的一位厂长5年前来过德棉,这次来的评价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这5年德棉坚持“小步快跑”、“滚雪球”的方针,有目的、分阶段地更新改造老设备,已基本摆脱了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老化的状况。宽敞明亮的新厂房,先进的气流纺、特宽幅喷气织机,给厂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喷气织机在我们那里,还只是当作时髦玩艺儿,没派上大用场,这里的布机效率已达90%了!”更令人羡慕的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德棉得以粗粮细做,得以发展“料轻工重”的高值产品。在市场疲软的今天,尽管德棉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仍能保持产销两旺。
(二)
德棉厂得益于正确决策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在1986年,当人们认为棉花太多时,德棉厂却进足了棉花。第二年,棉花果然出现紧张。德棉厂虽日子好过,却居安思危,从那时起就开始实施了减少用棉,加大化纤比重的决策。德棉厂甚至预见到了汇率调整,提前偿还了国际贷款。
1986年以来,纺织企业纷纷把出口创汇作为追求的目标,德棉厂却认为自己条件还不成熟,他们立足国内市场,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改造、抓管理上。当外销效益不及内销好,许多企业纷纷往回撤时,德棉厂却抓住时机多口岸、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外打,出口产品产值率很快达到50%。厂长王根源两年前就说过,纺织行业最大的困难不是原料,是市场。德棉厂如今有了两条腿,当然比仅有一条腿的更具灵活性、应变能力。
(三)
如果德棉厂不去下大力气改变原料结构,它虽然摆脱不了当今棉花短缺的困扰,却不会受到任何指责,因为大家都如此,何况它还处在产棉区呢?!
如果德棉厂不以更新的产品去取代大花哗叽,它虽无功,但也无过:连名优产品都卖不出去,有什么办法?市场疲软嘛!
如果德棉厂不去以滚雪球的方式,不间断把更多的积累投入技术改造,它可以在一天早上向上级呈上一幅破旧不堪的图景,尽管无济于事,至少可以心安理得:上级没投资么!
德棉厂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在于它把这许许多多的可以作为借口的理由,统统抛开,而加重了自己的责任。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里不妨套用一下:困难的企业是相同的,有作为的企业各有各的办法和途径。
办法和途径总是找得到的,但是首先要抛掉拐棍,自己站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