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人间正道是沧桑——秋收起义会师旧址文家市采访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人间正道是沧桑
——秋收起义会师旧址文家市采访随笔
新华社记者 龙行才
1927年的9月9日,湘赣边界“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爆发,10天后部队在这里会师,湖南浏阳县文家市的名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当年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改变起义部队继续进攻城市的计划,并挥师湘南,进军井冈山,从而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文家市位于湘赣边界四县交界处,古称“东南锁钥,吴楚咽喉”,是一个“鸡鸣闻两省”的古镇。解放前,这里只有两排破旧低矮的老屋,一条两手宽的麻石街,散布着4家药铺和一些卖茴饼、煤油和麻布的小摊店,马稀人疏。
全国解放后,文家市发生了沧桑巨变。
麻石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水泥路。交叉路口,树起了醒目的道路牌,条条公路将文家市镇勾划得井然有序。街道两旁,楼房毗邻而立,商场、饭店、旅社一家挨一家。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个体户的摊位、店铺连成一片。音乐声、汽车喇叭声、商贾们的吆喝声,更衬托出文家市今日的繁荣。
文家市镇所辖17个村全部通了电,16个村通了公路。镇上所有居民和文家市村大部分农户已用上自来水。过去“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
文家市使用自动电话已有多年,程控电话已于去年开通。偏居一隅的山区小镇凭借一条条现代化通讯纽带,缩短了与大江南北的距离。
电视差转台建起来了,有线电视台也已开播。每到傍晚,穿红着绿的姑娘小伙从五彩缤纷的花炮厂拥向电影院、录像厅、舞厅。
文家市区委负责人陈宏鹤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家市的旧貌是靠鞭炮‘轰’掉的,新颜同样是靠鞭炮迎来的。”现已90高龄的老赤卫队员彭总兴老人介绍说,秋收暴动时期,他和其它赤卫队员靠硫磺、硝、枚子制成土药,利用土枪、土炮和鸟铳打土豪;有的干脆将鞭炮系在牛尾巴上,鞭炮炸响,牛群冲乱了敌军的阵脚。
文家市700多年前便是鞭炮之乡,俗有“十家九爆”之称。老一辈赤卫队员用鞭炮震撼旧世界,文家市新一代靠鞭炮开辟经济发展新时期。
文家市村村民、杨世岫老人的小儿子杨庆成,多年从事鞭炮制造,现在是镇出口花炮厂的管理员,儿媳妇在家搞花炮塑料加工,他们夫妇俩年收入6000多元,家里已新盖一栋楼房,还添置了彩电、洗衣机、电风扇等。文家市村会计杨仲湘说,全村2/3的农户、一半多村民做花炮。村里办了4家花炮厂,年产值260多万元。199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731元,是1978年的3.6倍。
农民靠生产花炮致富,是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文家市镇出口花炮厂厂长刘裔关说:“只有插上改革开放的‘双翼’之后,花炮才得以腾飞。”据他介绍,这个厂1966年靠5个人、5间房、500元资金起家后,发展步伐一直很慢。直至1979年,工厂在工资制度上将过去的“大锅饭”工分制改革为浮动工资和计件工资等6种形式,企业每年便以100万元产值的增幅迅速发展,到1990年已达1287万元,年上交税收逾百万。职工的年收入也由过去的二三百元增加到二三千元。目前,这个厂的产品已达110多个,其中7个品种获部优、省优奖,30多个品种出口到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龙头企业,花炮业牵动着与之相关的其它门类工业的发展。玩具花炮厂、造纸厂、塑料厂、化工厂,镇办的、村组办的、农户联办的,1225个企业在全镇的村村寨寨星罗棋布。与1979年相比,全镇企业增加1183家,产值净增3000多万元,一个以花炮、造纸、塑料、化工、印刷为主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工业的迅速崛起增强了文家市的整体实力,以工补农,投资兴教,科技开发……文家市变化的步伐在加快。与1978年相比,全镇粮食总产已由893万公斤增加到1177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200元上升到700多元,小学升初中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11个村建立了村卫生室;乡、村、组三级农科网已经形成。文家市人富了,文家市镇变了,过去的穷乡僻壤已变成名扬海外、富甲一方的重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